晨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晨报聚焦老家记忆许昌首个ldqu
TUhjnbcbe - 2021/2/14 17:16:00

许昌资讯第一早班车

本期编审:艾胜利责任编辑:王威

校对:刘政伟

年11月2日

星期一农历九月十七

今天:多云,3℃到20℃

明天:阴,5℃到15℃

曹丞相说:

探访“老许昌”都不知道的樊沟旧事

制作贾同岭

过了“中立交”,一拐弯就到樊沟了。由于挨着铁路,新中国成立前后,樊沟村民多是下苦力的铁路搬运工。樊沟很大,居民分散在樊沟街、向阳巷、光明一巷、延安路樊沟新村4个片区。樊沟很有趣,旧时村南有条“十里长沟”;村西小吴庄有打鸡蛋村之称,蛋清、蛋黄分开卖……10月26日,记者来到铁西的樊沟社区,探访出许多“老许昌”都不知道的樊沟旧事。

采访老人

85岁的常桂枝、81岁的菅秀菊、77岁的李丙照、80岁的王荣彬和81岁的吴海全。他们中有樊沟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老厂长和技术骨干,见证了樊沟的艰辛发展历程。

人文樊沟

01

樊姓人居住地有长沟,故名樊沟

向上滑动阅览

“樊沟,顾名思义,就是姓樊的居住地附近有条沟。”李丙照说,樊沟原来叫村,年村改居。村中有樊、安、郭、吴四大姓,樊姓人最多,占了一半。老村庄在铁西的运粮河西岸,现在的许继大道东风桥的西南角。他小的时候,村南头有条长长的深沟。“我个子算高的了,跳进去都不露头。”

“再高的人跳进去也不会露头,我印象中这条沟有3米深。”王荣彬接过话茬说,该沟东起运粮河,沿着如今的光明路一直向西,在五一路与光明路交叉口向西南延伸,将碾上括在里面。“千年的大路压成沟。以前村里的老年人说,这条沟曾是许昌通往南阳的官道,废弃之后变成了一条沟。很早以前,该沟长10里。”

01

02

03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樊沟民居

02

市区首个无地村和农转非村庄

向上滑动阅览

樊沟社区党支部书记安国明说,20世纪60年代初期,樊沟村所在的五一路沿线开始了工业建设。

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只要政府需要,村里就把土地划拨给他们建工厂,工厂会适当给村里一些现金或者实物进行补偿。但当时给的并不算多。

从此,樊沟村走出了最终失去全部耕地的第一步。

“纸箱厂、化工机械厂、阀门厂、水泥厂、锅炉安装队……当时在我们村里征用土地的厂子数不胜数。特别是年,许昌继电器厂组建,随后大量占用我们村的集体耕地,加速了村子走向无耕地的进程。”安国明说,慢慢地,厂子越建越多,村民的地越来越少,到了年,樊沟村最终成为许昌市第一个无耕地村。

安国明说,年,村民全部转为市民,樊沟村成为全市第一个农转非村庄。

03

吴家人在此守坟,衍生三个小吴庄

向上滑动阅览

81岁的吴海全说,樊沟原来和碾上是一个生产大队,年才分离出来。樊沟大队有樊沟和小吴庄两个村。两个村庄都不大。20世纪50年代,樊沟村有多口人,小吴庄有80多口人。“别看小吴庄人不多,但人口较分散,内部又分成3个小吴庄。3个小吴庄分别位于现在的延安路老法院东、光明剧场和许富花园小区一带。”

小吴庄居民是吴家坟守陵人的后代。吴海全介绍,吴家曾出高官,为帝王师,死后葬于城西,坟冢高大,松柏森森。“吴家坟占地百十亩,位置在现在的光明小区一带,坟地里坟茔众多,人进去看不到头,白天小孩儿都不敢进。”吴海全回忆道,后来铁西兴建工业区,吴家坟被逐一平掉,20世纪80年代左右消失。

樊沟社区活动中心

04

打鸡蛋庄:蛋清、蛋黄分开卖

向上滑动阅览

老法院东侧的小吴庄曾有打鸡蛋庄之称。对于名称的由来,几名老人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村民精明有头脑,卖鸡蛋时蛋清、蛋黄分开卖,人送村名打鸡蛋村。但吴海全不这么认为。他说,民国时期,许昌城中开了一家蛋厂,村民进厂打工,主要工作就是将鸡蛋打开,分离蛋清和蛋黄。下班时,村民将成筐的蛋壳拿回家碾碎当肥料。因此,这个小吴庄又被称为打鸡蛋庄。

说起蛋厂,李丙照突然想起来了什么。他说,有一年,他在村中烟炕听到4个老头儿聊天儿,说城中有个元丰蛋厂,打鸡蛋庄的人就在那里干活儿。该蛋厂还在打鸡蛋庄设了一个收蛋点。“打鸡蛋庄在许南官道旁,路边有一个施茶庵,供过往路人免费喝茶。”

记者查阅年出版的《许昌县志》得知:“年,浙商阮规方在许昌开设元丰蛋厂,将蛋清、蛋黄加工外运,日加工鸡蛋65万个。后又有豫昌蛋厂、福义蛋厂相继开设。年日军侵华,各蛋厂先后歇业。”因此,打鸡蛋庄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樊沟社区档案室

厚重樊沟

01

战火纷飞的日子,居民经常“跑警报”

向上滑动阅览

樊沟在许昌老城西郊,村东南有运粮河环绕。

由于离城比较近,在民国时期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樊沟居民经常“跑警报”。“城里的警报一响,村民就往西面跑。有的躲到地窖里,有的趴在庄稼地中,等到飞机飞走后才敢出来。”当年“跑警报”的经历给李丙照留下了心理阴影。有一年,城中响起警报声,四五岁的他赶紧往地窖方向跑,慌乱中不慎跌倒。这时,其身后响起机枪扫射声,地上冒出一道白线。“再晚一步,就扫到我身上了……”

社区街景

02

民国时期,樊沟人多从事搬运工作

向上滑动阅览

“我们王姓是樊沟第一个外来户,这还得从我的爷爷说起。”王荣彬说,他的爷爷是巩义人,年轻时闯荡开封,后来到了许昌。“我爷爷为人豪爽仗义,在许昌结交了一众好兄弟。用许昌话说,我爷爷在许昌混得很开,曾是许昌四大绅士的座上宾。”

“后来,我的爷爷当了许昌脚行的把头,许昌火车站的搬运工都归他管。”王荣彬说,民国时期,脚行人员三教九流,有破产的农民、无业的市民、小商贩、土匪、黑帮成员。许昌解放后,搬运行业同样鱼龙混杂,各种人群混迹其中,管理难度很大。他的爷爷当上脚行的把头,足以说明其江湖地位。

有了王荣彬爷爷的这层关系,民国时期的樊沟人多从事搬运工作。搬运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相对稳定,为家庭增加了收入,改善了拮据的生活。

低压开关厂和健乐饮料厂

03

押运猪、羊南到广州、北到哈尔滨

向上滑动阅览

“当时我们集体开荒、烧窑、挖沙子、割草。年,村民还赶羊到开封、郑州,随着火车押运猪南到广州、北到哈尔滨。一星期一个来回,一趟挣十几块钱,回来把钱交给生产队挣工分。”李丙照说,他们村的樊子俊当时是食品公司的员工,通过他的帮忙,村民得到了食品公司正式工不愿意干的下力活儿——押送员,也就是把许昌本地收的猪、羊,或六七个人步行赶送到较近的周边城市,或通过火车押送到较远的外地。

李丙照说,这活儿又脏又累。比如,押送猪时,需要保证猪的健康和存活,就必须和猪同吃同睡在一个车厢里。冬天往北走,在透风的车厢里冻得够呛;夏天往南走,被难闻的味道熏得够呛。

“当时一节车厢要装多头猪,分为上下两层,每层60头以上,各有一名押送员照顾猪的吃喝拉撒。白天需要时刻

1
查看完整版本: 晨报聚焦老家记忆许昌首个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