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蒲氏采访鲁中晨报采访蒲忠慧破解淄
TUhjnbcbe - 2021/2/10 11:50:00
(鲁中晨报网讯)在淄川中坡地村保存了四个清代的城门,南门名为“会波”,北门名为“景山”,东门名为“日升”,西门上的文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破坏,至今没有定论。年6月14日,鲁中晨报记者一行人来到中坡地村,通过调查走访,大致破解了这段数十年的“悬案”。最后得到的结论,也得到了当地研究者64岁的蒲忠慧先生认可。不过,究竟记者的结论是否能经得起检验,还需要更多当地的历史文献来佐证。

编者近日和本次采访者山东淄博民俗文化研究者蒲忠慧先生交流学习得知,他与编者一样都对中国古建筑怀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特别是那种古色古香的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古建筑。

如今保留下来的古建筑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人为破坏、风雨侵蚀和自然风化等),消失的步伐逐渐加快。目前为止,全国主要蒲氏家族部分聚居地都相继发现并保存着一批蒲氏古建筑群,例如南充阆中蒲氏古宅蒲氏古宅

明代晚期著名古建筑群——再谈阆中古城里“蒲氏宅邸”的前世今生;达州万源蒲氏古墓蒲氏古墓

蒲永芳墓系穿斗式歇山顶木结构建筑,达州万源独一无二;南充西充蒲氏古祠蒲氏古祠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充县双江乡米丹村蒲氏家祠;蒲氏古祠

南部蒲氏尚书祠,始建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十四日、贵州思南蒲氏古钟蒲氏古钟

霸王别姬乌江畔,古钟轶事蒲家寨;南充阆中蒲氏古碑蒲氏古碑

四川阆中大庆惊现大清光绪辛巳年立(公元年)簸箕梁蒲氏古碑,碑文依稀可辨;山东潍坊蒲氏文物蒲氏文物

山东潍坊临朐发现明朝蒲氏祖碑,此碑刻于明万历三十一年,计1行,13个字,迄今有多年历史;海南儋州蒲氏文物蒲氏文物

年4月0日被国民党第十八大队纵火焚烧的下浦蒲氏古祠遗迹出土,两条残柱刻字清晰可辨......全国最大的蒲氏祠堂达州渠县蒲氏祠堂:蒲氏先祖灵魂聚会的圣殿等一系列蒲氏古建筑,这些历代蒲氏先祖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都迫切需要重点保护并加以修缮,同时也急需引起当地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唯有如此,我们当今蒲氏方能对得起历代蒲氏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若等到等到消失了再去重建,那样的建筑只能叫仿制,是假文物。

淄川中坡地村:湮没的古城门字谜

从空中俯瞰,东坡地村、中坡地村、西坡地村连为一体

文/图记者王晓明王兵李波

中坡地村,位于淄川区西河镇东北.5公里处,史载,该地初以地势低洼名孤坪洲,明代成村,官府将其改称朴地,同时依地形称坡地,清末与东西相邻村同被定为“坡地”,因位居其中,故称“中坡地村”。


  在淄川中坡地村保存了四个清代的城门,四座城门及城墙建于明清代,建造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流寇的侵扰和抢劫村民的财物,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抵挡农民起义军——幅党的烧杀抢掠有关。四座城门中南门名为“会波”,北门名为“景山”,东门名为“日升”,西门叫“泉清”(西门上的“泉”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破坏,一直没有定论,直到年6月14日才破解)。四个城门楼下部都是用凿刻规整的青石垒就,上部用青砖,由于年代的久远,东、西、北门楼的上部早已坍塌,只有南门楼还保存完好,仔细观察,也是后来重修。

山东淄博淄川中坡地村保存四座创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城门及城墙

图为南门名为“会波”

近日,鲁中晨报记者一行人来到中坡地村,通过调查走访,大致破解了这段数十年的“悬案”。最后得到的结论,也得到了当地研究者64岁的蒲忠慧先生认可。不过,究竟记者的结论是否能经得起检验,还需要更多当地的历史文献来佐证。

山东淄博淄川中坡地村保存四座创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城门及城墙

图为北门名为“景山”


  据史载:年,也就是咸丰三年,党首领率部进入鲁中山区,活动于博山、沂水、蒙阴等县,和县勇民团争斗。同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派军北伐。北伐军路经山东西部,山东巡抚李慧无暇顾及东部幅党起义,奏请朝廷委派山东籍官员督办家乡团练自行镇压。农民起义军幅党作乱北上,一路侵犯到博山县,博山县令大办团练,在博山县东部的西河镇修建了一条挡幅墙。

山东淄博淄川中坡地村保存四座创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城门及城墙

图为东门名为“日升”

连线成都——“你好,我是东坡地村的蒲忠慧。”这件事还要从6月1日记者与蒲忠慧先生的一次通话说起。此时,他正在成都的公交车上,5月3日,他才从淄川赴成都。作为当地文化的研究者,临行前一天,他早上4点就起床,专门整理了3份有关坡地的材料留给了相关的单位和个人。“东坡地、中坡地、西坡地,我们这三个村是不可分割的,应该看做一体进行保护。”

山东淄博淄川中坡地村保存四座创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城门及城墙

图为西门名为“泉清”

注:西门上的“泉”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破坏,

一直没有定论,直到年6月14日才破解


  作为淄川区政协三届常委,蒲忠慧对于家乡的文化倾注了太多感情和精力。听到记者问起中坡地村西门上的两个字时,蒲忠慧叹了一口气,“这两个字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一名村民用锤子的钢尖残了去了。”“蒲老师,我觉得这个字应该是‘泉’,‘泉水’的‘泉’,连起来应该是‘泉清’。”

淄川中坡地村保存了四个清代的城门及其它民居建筑群年7月被淄博市人民政府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次听到记者的结论,蒲忠慧并不认可,他认为第二个字是“清”是没有疑问的,但他认为第一个字下面应该是水,上面似乎是禾,但这样就讲不通了,“所以到现在一直没有搞清楚。”

北起龙泉龙口,经过台头村、渭头河村、穿泉头村到西坡地村,然后经过西坡地村,继续往南,在水峪村西边山腰便道修建古碉堡或是古城堡一座,现残碑尚存,继续往南,到峨峪村,然后沿坡上岳家北峪西山,下苏家沟东山,走南庄,上蛟龙村,一直蜿蜒到莱芜的老姑峪。


  

挡幅墙大都修建在山脊上,西河镇附近的挡幅墙高米,宽近1米。挡幅墙沿途穿过村寨之处和村寨围墙有重合,西坡地村就非常典型,村围墙高3~4米,并建有四座城门。


  在西门前,蒲顺章向记者讲述自己早年记的城门名称。城门如何命名?记者跟蒲忠慧先生谈起自己调查的经过。6月7日下午点,鲁中晨报记者一行四人进入中坡地村的时候,根本没想到会解决这个疑问。按照我们的本意,此行目的就是来拍摄这里的四座古城门。


  穿过南门,首先看到西墙根有一棵长势旺盛的树龄多年古槐,迎面是一座关帝小庙,路东侧是清末民初当地富豪煤矿主路氏人家的青砖结构的四合院和廊柱厦檐的沿街厅房,还有远近闻名的中医世家蒲文辅所开的“大福堂”老字号药店。

关圣帝庙虽然不大,但建造十分精美

往西一拐不远,看到路北有一座大型门楼,坐落在高高的石阶之上。进入大门,看到还有几座略小的门楼,院子里面都是用青砖盖的房舍,庭院深深,大都坍塌,早已无人居住。这就是孙家大院遗址。

孙家大院遗址:庭院深深、青砖房舍、大都坍塌、早已无人居住


  据说早年间大门上方悬挂着朝廷御封的“五世同堂”木雕匾额一块,后来不知去向。大院鼎盛时期,有几十户族人同时居住,建筑规模可谓大矣。沿着东西路继续往西走,在西门以东不远处又有一棵古槐树,直径有一米,用手一敲,中间已空,但长势还很茂盛,树叶茂密,与西门遥相呼应。

村人介绍,西门内原先有御封蒲氏贞节牌坊一座,文革中被毁。西门外曾有土地庙一座,建筑气势宏伟,同样毁于文革。东门外是一河滩,几株高大的刺槐散落分布于对岸的河滩边。城门北侧从石缝长出一棵侧柏,虬枝苍劲,挺拔直立,为这古老的城门增添了些许生机,连接着城门以北,有一大段保存还算完整的城墙向北蜿蜒延伸而去。


  中坡地村原先地下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村庄周围散布着几处矿井,乌黑的煤炭从井下源源不断地提升上来,前来拉煤的车辆络绎不绝,不分昼夜地往外运输,村里人家依靠煤炭换来滚滚财源,都很富裕,这从村里的房屋建筑上就看的出来。


  村南门外有一处叫“黄家园”地地方,这里是上世纪—年代西河煤矿坡地副矿的所在,当年有一条数公里长的小铁路直达西河煤矿厂里车头房中转站,把副矿挖掘出的煤炭用连环矿车运送到中转站。

此外,在北门外东北方向的一处墓地旁边有一处矿井遗址,是上世纪—年代建有最早使用西方引进的电气化机械升降的高大矿井架,还有驻扎过日伪军的炮楼瞭望台名为“西大架”的矿井遗址。

在村东门前,路会顺告诉记者,这四座城门能保存下来十分侥幸

如今,中坡地村的地下煤炭早已枯竭,昔日机器轰鸣,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已成过去,村庄安静了下来。只有那分布在村庄四周的四座城门楼还在俯视着门洞下偶尔经过的车辆或行人,护佑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

离开中坡地村,途经西坡地村时,看到该村也有一座完整的城门楼,但它是用不规整的石块垒成,颇显粗糙,显然和中坡地村的城门楼不在一个档次上。


  年6月14日,当鲁中晨报记者问及这几座城门是何时修建的?”此时,东城门外一名正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人名叫蒲先阶,是东坡地村的村民,今年69岁了。在他记忆里,东坡地村的大门,应该比中坡地村还要雄伟壮观,可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除了。“这些城门具体什么时候修的,我还真不知道,从我记事起,这几座城门就存在了。”


  “为什么东坡地村的城门拆除了,中坡地村的城门反倒保留了下来?”记者忽然想到这么一个问题。对此,70岁的村民路会顺告诉记者,本来中坡地村的这四座城门当时也要拆了建仓库,没想到,就在决定下达的前一天,村里的老书记被夺了权,修建仓库的计划就此搁置,这四座城门因此侥幸保留了下来。

 山东淄博淄川中坡地村保存四座创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城门及城墙

图为南门名为“会波”

有村民在家门口自制了一个养荷花的小水塘


  村民的证据:“原来这里的确有两个字,后来被人残了去了。”在西门下面,记者遇到了69岁的蒲顺章,他说前段时间有个剧团来演出,他听一个剧团的人说,这里是聚会之所,是日落之地,跟他说了西门的名字。“我记在了一个笔记本上,我回家给你找出来。”


  趁着蒲顺章老人热心回家找资料的工夫,记者仔细研究起了这座城门上的两个字,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北东三座城门的石匾上都是阴文——字体是凹陷下去的,而西门上面的字很明显是阳文,突出于石匾之上,因此会被人用锤子敲掉。

淄川中坡地村存留的城门楼(图一)


  “另外三座门上的字,当时被人用水泥糊上了。后来,我们打掉水泥,下面的字才显露了出来。”很快,蒲顺章老人赶了回来,“找到了,你看,我记的是‘煦门’。”记者看到,老人的笔记本上用圆珠笔清楚记着“西门煦门”四个字。“煦”的意思是温暖,用此来形容夕阳,倒也说得过去。


  “难道是‘煦清’?”记者感觉这两个字很不搭,从字面上就讲不通,而且这个字跟残存的字形差别很大。幸运获得“第一书记”帮助。记者仔细看西门上残存的字迹,第一个字很难辨认,第二个字大约是个“清”字,“应该是什么清呢?”

淄川中坡地村存留的城门楼(图二)


  东门迎来日出,因此叫“日升”,那么村里古人命名的思路是每个门口能看到的景色吗?一念及此,记者眼前豁然开朗。

“蒲老师,我问一下,你们村南门,过去是不是有条河?”


  “对,是有条河,上世纪60年代才在河滩上盖上了门市部。”蒲顺章点头道。

“那么北门对面有山吗?”记者再次追问。


  “嗯,那里原来叫做北山。”


  “那么这座西门前面是不是有泉水呢?”


  “是的,以前我们这里净些泉水,年,西河煤矿在这里开矿,从那个时期往后,我们这里的泉水才渐渐没了。”

 淄川中坡地村存留的城门楼(图三)

 “这座门应该叫‘泉清’。”记者仔细辨认上面的字迹,因为夕阳西下,光线变化的缘故,石匾右上角的一行小字竟然清晰起来,“你们看!那行小字是不是同治多少年?”


  “对,应该就是同治。”这一下,我们终于确定了城门建造的时间。

淄川中坡地村存留的城门楼(图四)


  告别蒲顺章先生,我们赶往中坡地村村委,希望从那里了解到一些有关的信息。幸运的是,我们在村委遇到了来自淄川区法院的“第一书记”崔国栋,他也认为这个门应该叫“泉清”,并且他为记者提供了蒲忠慧先生所写的材料。记者通过这份材料后面留有的电话,联系到了蒲忠慧先生。

淄川中坡地村存留的城门楼(图五)


  “根据你们的调查,这个门很有可能叫做‘泉清’。”蒲忠慧先生告诉记者,中坡地村北高南低,北门景山还有“同治六年”四个小字,也能说明城门建造时间。

中华蒲氏文化研究会周年庆典图中为本次采访的蒲忠慧先生


  据了解,同治六年是公元年,山东正受到东捻军的攻击。此时,中坡地村修建起了北门“景山”,四门四景成为城门之名,也算一种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也需要更多文献资料来佐证。

淄川中坡地村存留的城门楼(图六)

温馨提示:

1
查看完整版本: 蒲氏采访鲁中晨报采访蒲忠慧破解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