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陶峙岳15个子孙无一人为官,长孙结婚规格
TUhjnbcbe - 2021/2/7 15:37:00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场战争的胜利是全体人民的功劳,离不开冲锋陷阵的士兵,但是一位好的将领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想来当局者比我们更明白好的将领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表彰在革命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士兵和将领,在年举行了授衔仪式。

55位开国将领被授予勋章及上将军衔,且其中有一人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他便是最老上将——陶峙岳。

开国55位将领各有各的功勋,其中有3位却尤为不同,他们从我党建党建军开始一直到共和国建立前,都属于蒋委员集团的高级将领,深受蒋委员器重,有甚者更是与解放军多次交锋。

但最后他们都及时止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选择站在人民的利益一边,他们被授予勋章一为抗战事业之奉献,二为解放事业之通达,减少流血牺牲。

陶峙岳上将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功绩格外值得注意,他在开国大典的五天前成功说服共同驻守*的将领,率领驻*的10万国军官兵起义并投入共产党的大家庭,这一举动为和平解放*,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大团圆以及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少年将军

陶峙岳,原名陶纪常,字岷毓,年8月生人,湖南宁乡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进入中国同盟会。

年赴武汉考入陆军第三中学,且在19岁未及弱冠之年便参与了国最早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武昌起义。

在开国将帅中,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元勋有两人,一位是朱德元帅,他在云南参加了推翻满清统治的辛亥革命;另一个便是陶峙岳上将,他在武汉听闻革命消息,顺势揭竿而起,为革命奉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外,陶峙岳上将更是开国元勋中唯一一个参加过武昌起义的将军,其抗争历史之久远可见一斑。

此后,陶峙岳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先后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以及反对段祺瑞的护法战争。

并于年参与维护国家统一的北伐战争,先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团长,第四十军三师副师长、师长,第八师旅长、师长。

由于其早期参与同盟会以及军官学校毕业的身份,他从此在蒋介石麾下效力,然陶峙岳上校心中有沟壑,家国为先,因而他并非事事皆以蒋委员的命令为准则,更多的会有自己的考量。

与共缘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陶峙岳曾奉命率部对中央苏区进行了4次"围剿",不过每次行动都以失败告终。

或许对于国民政府指示的正确性与否,陶峙岳上将并非没有过质疑,中共的凝聚力之高想来也着实引起了他的好奇。因此他选择了与红军避战的态度,没有参与第五次反围剿。

抗战时期,陶峙岳将军明白想要打倒倭寇,保卫中华,中共提出的"反对内战,一致抗战"的合作主张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他坚决支持此项主张,担任国军第76军中将军长兼第8师师长,积极投入到抗战战场,

为了促成两党在民族危机前的精诚合作,也为了迫使蒋委员等顽固派承认合作关系,西安事变蒋委员被扣押,驻防宁夏中卫的海原县的陶峙岳,未曾派兵去救蒋委员,其用意十分明显,国共合作势在必行,蒋委员不同意也得同意。如此,国共才在这场事关民族命运的战争中达成了合作关系。

如今手著不过寥寥数语,放在当时的情境下却是令人肃然起敬。国民政府高层集团专制已久,排除异己手段残忍,西安事变是为民族大义,然蒋委员事后不可能不怀恨在心。

作为最有可能援救蒋委员的人选,陶峙岳并未贪生怕死,而是坚决果断,以"逼宫"之态迫使蒋委员政府同意与中共合作共同抗战。

由此可见,在陶峙岳心中,民族大义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即便历经沉浮,他依旧如三民主义所言,为民族、民权、民生而战斗。

在抗战的战场上,他与日军作战过程中指挥若定、身先士卒,常常能给予日军痛击。如我们所知,淞沪会战是我国与日军在抗战战场上的第一次正面大规模交锋,也是整个抗战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而陶峙岳在这场战争中亦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年中旬,陶老将军率部由陕西经河南驰援上海,奉命支援胡宗南第1军。陶将军赶到时第一军伤亡惨重,他立刻指挥第8师参与战斗并在苦战后稳住了阵地。

此后日军不断增兵,国军被迫将阵地后移,胡宗南的第1军作为嫡系部队自然不愿断后,因此缺乏重炮精兵的杂牌第8师留下断后,但就是这样的第8师,在陶将军的指挥下与日军缠斗了整整21天,力保阵地不丢失,这一仗使陶老将军一战成名,获得了抗战良将的美名。

解放战争

外患刚解,便有内忧,解放战争不日便全面爆发,而陶老将军因过往行径被蒋介石集团记恨,夺去了兵权,受*省主席张治中上将赏识,担任*警备总司令。

张治中不在西北军政公署任职期间,陶峙岳则负责西北军政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管理甘肃、宁夏、青海、*4省的一切事务,维持了*的稳定。在上任后他采取拖延战术,避免了驻疆部队被调入关内参加内战,为*人民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对安稳的生活。

或许是经历了兔死狗烹的过往,陶老将军更清楚两党孰优孰劣,因而他对我党的态度一向亲近,释放了被*军阀盛世才关押在*的大量党员和进步人士,亲自派人将他们护送回延安。

随着解放战争后期全国形势逐渐明朗,陶峙岳在开国大典前夕排除阻力,率领驻防*的10万国军宣布起义,脱离国民政府管制,为*和平稳定和和平解放做出了不朽功勋。

陶峙岳主张求和的原因很好理解,他受张本尧任命来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人比他更明白国民政府的本质已不适合中国站起来强起来。

更重要的是,*已经无法承受战争之苦。虽然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十分困难,但他明白*想要建设好,必须拥有中共领导的新中国作为大背景。

建设*

起义后的陶峙岳非但没有被解除兵权,更是担任了解放军高级将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司令员、*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

作为*手握大权的高级指挥员,陶峙岳仍然保持着此前谦逊的态度,积极为解放后的*建设建言献策。

*整体发展水平偏下,民族多而庞杂、事务繁多,民生水平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温饱都成问题,陶峙岳这个司令员在这建设过程中也成了生产员。

他把战时起义部队改编成为生产建设大军,积极参加垦边戍边劳动,创造出在戈壁滩上种植棉花的农耕技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建造城市。

在陶峙岳的带领下,*面貌焕然一新,使*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平互助,深受*军民的拥护和爱戴,并为日后*的幸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耄耋入党

但这样一位做出了许多贡献的高级军官,却在90岁高龄才获得党中央认可,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

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国内百废待兴,陶峙岳忙于建设*的各项活动,直至年才第一次正式提出入党。

然年,国家文化遭遇践踏,陶峙岳这般国民政府出身的将军不被打入"Y"派已是万幸,遑论入党,17年后,他再次提交入党申请,这一次他如愿以偿成为了中共党员。

他在入党时说: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有益于人类社会事业的实践。

笔者至此不禁感慨,陶峙岳将军真真还如当年在孙先生手下加入同盟会的时候一般,一派少年心性,90岁的高龄,耄耋之年,一生沉浮,却仍保留赤子心性。

从开始到后来,从来只为了心中的理想,实在令人钦佩。

儿孙往事

人的一生总在做选择题,选择了这个便可能要放弃那个,若说陶峙岳上将这一生在理想的革命事业中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家庭他或许只留下了满心歉疚。

陶峙岳将军的夫人是周庆仪,生于年,险些让将军抱了金砖,二人于年6月奉父母之命在湖南家乡成婚,虽为传统婚姻,却十分恩爱,在当时也是一段佳话。

当时在国民政府高级官员有姨太太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将军却未曾有过,以致后来许多人都打探陶峙岳将军的侧室是谁,其实哪里有过,从来只有夫人一人罢了。

将军自开始革命生涯后常年征战在外,聚少离多直到年才一同在乌鲁木齐定居下来。

他们一共生育了五个子女,三子两女,长子陶天健、次子陶天锡、小女陶蕴华,这三人都在*生产建设兵团从事农垦事业;三子陶季源、长女陶镕德则在*和平解放之前去了台湾,这二人也再也未与将军夫妻团圆过。

将军一生戎马,与夫人在乌鲁木齐安定下来已是暮年,此前家中五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全然仰仗妻子。

如今有心思参与家庭孩子们却已各自成家立业,或许是因为自己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感到愧疚,将军对孙辈的教育问题十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陶峙岳15个子孙无一人为官,长孙结婚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