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新闻第一早班车
本期编审:艾胜利责任编辑:李翊飒
年3月3日星期日农历正月廿七
今天:多云,0℃到13℃
明天:多云转阴,3℃到16℃
越调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发源于南阳、襄阳一带。许昌地处中原之中,加之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经济发达,人才众多,越调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传入许昌以来,迅速在许昌发展、壮大,不管是成就、地位还是社会影响,都显著高于其他地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作为第二代“越调皇后”,毛爱莲更是成为硕果仅存的越调艺术领军人物。
许昌越调具有诸多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据专家研究,越调的出现、形成应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发源地在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襄阳一带。
至于越调为什么叫越调的问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共许昌市委副秘书长、许昌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的马炎心老师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曾任许昌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王文亭老师,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探讨。
2月18日,马炎心谈许昌越调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记者田建军摄
2月18日上午,马炎心老师、王文亭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上述问题,多年来业界一直存有争议,说法也有好多种,不过他们比较倾向于以下一种:越调为中国地方戏曲声腔分类平、背、侧、月之一的“月调”,后通假为越调。它生成于清乾隆年间,是河南梆子的母体。
马炎心老师介绍,许昌悠久的发展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优良的经济环境和众多的杰出人才,为以教化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越调等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许昌地处中原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艺术、戏曲人才经常在这里聚集、交流、融合,为越调等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艺术土壤。越调传入许昌以来,在许昌迅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管是成就、地位还是社会影响,都显著高于其他地方。”马炎心老师说。
马炎心老师介绍,在古代,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是戏楼。我市至今还保留下来许多珍贵的古戏楼,位于禹州市神垕镇的伯灵翁仙庙戏楼,始建于元延祐七年(公元年),已有近年的历史;位于禹州市花石镇白北村义勇武安王大殿前的戏楼,始建于元至正九年(公元年)。作为我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一批戏楼,它们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曾见证许昌越调等戏曲当年的辉煌。
马炎心老师和许昌市越调剧团团长王克主编的《许昌越调》一书中记载,越调传入许昌后,在李桂红出现以前,全都是男演员参与演出。李桂红作为第一位女名伶,她的出现在越调历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
李桂红于年出生在现今的漯河市舞阳县,先到漯河市学唱坠子,后加入舞阳吴城越调班。年,她进入襄城县七班戏越调班,登台演出《火焚绣楼》《借闺女》后一举成名。李桂红的参演,确立了襄城县七班戏在越调戏班中的龙头地位。她扮相俊美,嗓音甜润,群众中至今尚流传民谣:“不管啥戏多好听,不胜桂红哼两声。”
李桂红给越调带来了一场革命。在她之前,越调是只演宫廷戏的。李桂红大胆引进剧种外的剧目,并进行改编,像《青龙山》《五凤山》《打豆腐》等经典剧目都流传至今。
李桂红是第一代“越调皇后”和越调女演员的鼻祖。20世纪三四十年代,越调名家辈出,先后涌现出张秀卿等“五宝贝”,毛爱莲等“四小爱”,刘莲蓬等“三莲蓬”,申凤梅、申秀梅“二梅”等。虽然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男演员,如王庆和、张勋等,但始终不能和女演员平分秋色。越调男演员从开始的一统天下变成了少数派。
年,李桂红辞世,越调剧团的领军人物便成了张秀卿、申凤梅、毛爱莲等。张秀卿、申凤梅分别于年、年离世后,作为“毛派艺术”的创始人,第二代“越调皇后”毛爱莲便成了硕果仅存的越调艺术领军人物。
越调在许昌的流行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最早,禹县衙门及马车场组建越调班。年,越调艺人王庆和来此搭班,成为这个班的班主和主演。
马炎心老师说,作为南阳籍越调艺人,王庆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气度非凡,擅长演关公戏,人称“活关公”。他演唱时声如洪钟,夜晚声音能传两三公里开外,主演的《满陵挑袍》《古城会》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当时,他演出时经常有一些群众为他焚纸烧香、顶礼膜拜,甚至在庙里根据其形象塑造关公像。
民国时期,许昌及许昌周边的越调班越来越多,尤其是年杨小凤、盛文英办的文凤班特别有名。2月18日下午,虽然已经90岁高龄,但毛爱莲依然记起自己少年时在文凤班学戏的经历。
年,襄城县的王嘟噜出资办的戏班曾把越调演到漯河,以及湖北襄樊、汉口等地。后来,鄢陵、长葛、禹县等地也先后出现了多个戏班、戏社。尤其是禹县,共有方岗班、瓦店班、范坡班、顺店班等多个越调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我市组建了襄城县人民剧团、襄城县工农剧团。年,它们分别被更名为襄城县越调一团、二团。同年8月,根据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民间剧团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许昌有关部门对全区18个县(市)进行了登记,后经批准给26个剧团颁发了演出证书,其中有越调团3个。
年,许昌专区越调剧团正式建立,很快把许昌越调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使之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后来居上的地位。
许昌越调领军人物毛爱莲为国宝级艺术大师
2月18日下午,窗外飘着雪花,毛爱莲大师家里却温暖如春。这位已经90岁高龄的国宝级戏曲泰斗虽然耳朵有点儿背,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一开口就自豪地说:“我的生日马上就到了,到时候就整整91岁了……”
毛爱莲老人的徒弟,曾任市越调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的丁慧丽笑着说,老师的身体一直很好,思路也很清晰,非常爱漂亮。
2月18日下午,90岁的毛爱莲(右)在家里和徒弟丁慧丽共同回忆往事,感慨良多。记者田建军摄
在丁慧丽的帮助下,毛爱莲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年3月1日,在漯河市舞阳县莲花镇杨桂村一间破草房里,一个瘦小的女婴呱呱坠地。父母给她取名杨舍儿。谁也没想到,她日后会成长为“越调皇后”“毛派艺术”的创始人。
毛爱莲年仅4岁时,母亲病故。后来,父亲又给她找了个后妈。由于家里太穷,毛爱莲至今仍记得,有一天,家里的灶台上放了几个小红薯,饿得发慌的她绕着灶台转了几圈儿,可就是不敢拿一个吃。
7岁那年,为了让她活下去,父亲把她卖到了漯河市。由于养母叫毛黄氏,她改名毛爱莲。年,漯河市发大水,年仅9岁的毛爱莲被送到漯河市“文凤班”学戏,师从越调名家邢金奎。从此,她开始了与戏曲舞台一生的不解之缘。
在“文凤班”,她起了个艺名——毛小爱。年,毛爱莲成立兴爱剧社。年秋,兴爱剧社改名为周口红光越调剧团。
毛爱莲在从艺早期便受到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再加上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当时她便成为有名的越调旦角演员。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毛爱莲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博采众长,独创一派。她的表演细致入微,质朴自然,刻画人物逼真,台风庄重大方;声腔细腻而清脆,吐字清晰而准确,字正腔圆,音色饱满,委婉优雅,尤其是鼻腔共鸣的运用更有独到之处,是越调婉约派创始人。
在当时,一提起毛爱莲的名字,在咱许昌乃至河南省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民间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宁可半月不吃盐,也要看看毛爱莲”“看了毛爱莲的戏,这一辈子不生气”等俗语。
马炎心、王克介绍,许昌地区越调剧团成立后,在毛爱莲等艺术大师的带领下,先后创造了业内多项第一。
年年底,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郑州举行,许昌专区3个剧团组成许昌专区代表团,与商丘、郑州、开封等代表团参演了越调戏,毛爱莲、申凤梅等5人获得一等奖。这是越调剧团首次到省会郑州演出。
年,全省越调会演在许昌举行。由于影响巨大,毛爱莲主演的《无佞府》“点兵”一场被拍摄为舞台戏曲片,为业内首次。
年10月,许昌地区越调剧团赴京汇报演出《无佞府》《掉印》《一串钥匙》《一把铁锹》,受到陈毅、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京剧大师梅兰芳、荀慧生也看了戏,并给予艺术指导。梅兰芳对毛爱莲说:“你演得真不错,是全国很少有的旦角演员。你会红遍全国乃至更远的地方。”这次进京演出,是河南越调首次进入首都,是越调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年,毛爱莲主演的《斗书场》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南戏曲会演后,又应邀参加国庆观礼。年10月10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并合影。毛爱莲成为首位被毛泽东接见的越调女演员。
年2月,中南戏曲会演委员会推荐了一批革命现代戏,《斗书场》《卖箩筐》《夫妻俩》均在其中。此时,毛爱莲已成为全省、全国有影响的越调表演艺术家。
20世纪60年代,毛爱莲与另一名越调大师申风梅同为河南越调的两杆大旗,在全省、全国戏剧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毛爱莲是许昌越调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她所创立的独树一帜的“毛派艺术”是许昌越调的精华和灵魂。
后来,毛爱莲主演的《卖箩筐》曾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白奶奶醉酒》曾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马炎心介绍,越调与豫剧、曲剧并称河南三大剧种。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越调发展的辉煌时期,全省越调剧团多达16个。申凤梅、毛爱莲等越调艺术表演大师在继承中创新,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毛派、申派越调艺术。
毛派唱腔清新婉约、耐人寻味,其特点被艺术评论家概括为“甜、纯、清、巧、情、快”,代表作有《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李双喜借粮》等。
毛爱莲塑造的多个戏曲角色都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如《火焚绣楼》中雍容典雅、爱憎分明的“皇姨洪美荣”,《李双喜借粮》中温柔敦厚、忠于爱情的“董大妮”,《招风树》中聪明伶俐、正义天真的“王玉姐”等。
表演中,毛爱莲通过眉目、手袖、举止传情,表演俏而不泼、蕴而不涩、细而不过,恰到好处。她的唱腔在越调闺门旦行当里独领风骚、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的毛派艺术赋予了越调这个剧种新的生命,使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白奶奶醉酒》是在传统剧目《老赵常借闺女》的基础上改编、加工而成。毛爱莲将白奶奶这一性格泼辣、刻薄刁钻、嗜酒如命、弄巧成拙的女光棍儿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月24日15时许,在建设路铁路桥附近的蘑菇亭里,正在哼唱毛爱莲《白奶奶醉酒》经典唱段的刘文生等几名六七十岁的老人七嘴八舌地说,他们都是听着毛爱莲的戏长大的,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听到现在,“常言说看看毛爱莲,多活好几年。毛爱莲的戏,啥时候都听不够、唱不够”。
许昌越调名家辈出、佳作不断
在许昌越调的发展历史上,除了毛爱莲这颗璀璨的巨星外,袁秀莲、张勤、丁慧丽、王克等人,也都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多年来,佳作不断的他们都是许多戏迷十分喜爱的戏曲明星。
年,毛爱莲被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图片由马炎心提供
袁秀莲年生于襄城县,年考入襄城县越调剧团,年随团调入许昌专区戏剧院越调剧团,曾任副团长、团长等职。早在年,袁秀莲就应邀赴京演出,在《一串钥匙》中饰演二儿媳,受到了广泛赞誉。年、年,她还分别参加了《卖箩筐》《白奶奶醉酒》两部电影的拍摄。她在《白奶奶醉酒》中饰演童夫人,因表现突出,获得长春电影制片厂第四届小百花奖。她还多次进京汇报、献礼演出,并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
袁秀莲的艺术风格比较独特。她同时吸收了豪放派刚健洪亮和婉约派柔美纯净的特点,唱腔清脆浑厚,刚柔相济,表演泼辣大方,富有激情,与申风梅、毛爱莲一同被誉为“越调艺术三绝”。
她在《沙家浜》中饰演的沙奶奶,在《无佞府》中饰演的佘太君,在《秦香莲》中饰演的秦香莲,在《李双喜借粮》中饰演的董妻等,唱段都被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影响巨大。
张勤年出生于周口市。20世纪60年代,她在《父女俩》中饰演的小巧,在《斗书场》中饰演的钱巧都轰动剧坛,从广州一直演到北京,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聂荣臻、陶铸等前往现场观看后还接见了她。
作为毛爱莲的得意弟子,丁慧丽功底扎实,嗓音甜美,扮相雍容华贵,戏路较宽,小生、青衣、老旦都游刃有余,曾获中国首届“红梅杯”大赛金奖。“在生活中,我和毛老师是师徒,就像母女一样;但在戏中,有好几次都颠倒过来了,我演母亲,她演女儿……”2月18日下午,丁慧丽搂着毛爱莲笑着说。
曾任许昌市越调剧团团长的王克专攻武生、武丑,曾参加《倒霉大叔的婚事》《皂角坪往事》等电影、电视的拍摄,主演的《片锣求婚》曾在第四届中国戏剧红梅花河南赛区获得银奖;《鸳鸯会》在第十届河南省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获表演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影、电视等的迅速普及,观众的审美情趣日渐多样化,戏曲市场受到很大冲击,不少剧团生存陷入困境甚至倒闭,许多艺术人才流失。到年,全省能够演出的专业越调剧团仅存2个——河南省越调剧团和许昌市越调剧团,并且经营举步维艰,演员处于青黄不接的窘迫境地。
毛爱莲对越调未卜的前途深感忧虑:“我心里着急呀!许昌越调曾经进过北京中南海,我们这些演员还受过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这门艺术是有传承价值的,千万不能丢!”
年,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将许昌越调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毛爱莲被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年10月,许昌市对“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进行拓展,由市政府出资,每年向许昌市越调剧团购买公益性演出场,每场补助元(年提高至元,年提高至元)。年,许昌市越调剧团恢复排演《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等15部“看家戏”。
年1月,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由原市豫剧团、市曲剧团、市越调剧团3团合并而成,加挂了许昌市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牌子,承担起了越调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
近年来,尽管面临多方挑战,但许昌越调仍克服重重困难,创作了多部艺术质量高、社会影响大的作品。
年,由省文化厅等组织的全省“首届越调演员荧屏赛”,是继年首次举行全省越调会演以来又一次越调单剧种大型赛事。在这次大赛中,许昌市越调剧团的张天玲获得了金牌奖。
年10月,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在许昌举行分赛区比赛,许昌市越调剧团排演移植的传统京剧剧目《狸猫换太子》获大赛银奖,孙晓秋、杨建才、王天奇、解群生等一批后起之秀在河南戏曲界露头角。
近年来,在许昌越调的发展、传承过程中,为更好地保存原有的越调风格,许昌市越调剧团对毛派代表剧目进行了复原和深度挖掘,排演了青年版《无佞府》《李双喜借粮》等剧目,恢复排演了《白奶奶醉酒》、老版《无佞府》,同时挑选、挖掘失演的毛爱莲经典代表剧目《掉印》《招风树》进行排演,通过多方搜集整理剧目的剧本、音乐,通过复排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了越调表演艺术,能够更好地适应舞台表演需要,同时保持剧目的活态传承。
另外,剧团还对部分经典剧目进行了深度加工,录制了《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无佞府》《包公三勘蝴蝶梦》《掉印》等剧目,挑选了越调经典唱段30段,对其进行录制伴奏带,进行资料保存,同时也为职工、戏迷平常学习提供了资料,为项目的保护提供影像、音频资料。
近年来,许昌市越调剧团还先后创作、生产了一批新剧目:年,加工整理的《灞陵情恨》获黄河戏剧节大赛剧目银奖;年,挖掘复排的传统剧目《掉印》在黄河戏剧节大赛上获剧目银奖;年,移植排演了大型古装剧《画龙点睛》,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年,创作了大型新编道德伦理剧《丑娘》并参加了省黄河戏剧节大赛,获得剧目银奖,在全省引起很大影响。同时该剧还应邀参加了年度全国优秀现实题材剧目展演活动,受到多方好评。
年5月,袁秀莲还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许昌晨报记者田建军通讯员李会峰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须注明来源:许昌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