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的第一天,地处复兴中路的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迎来了一场新的演出——儿童舞台剧《寻找声音的耳朵》。傍晚时分,观众陆续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走进剧院。高高的穹顶,开阔的舞台,舒适的座椅,灯光渐暗,音乐响起……
如果时光倒流回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天,这里依旧人头攒动,露天的场地里,上千条狗正绕场追逐,所有人的视线都被它们牵引着,屏气凝神……
近一百年来,这里几经重建改造,尽管功能定位有所变换,但一直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地标,很聚人气儿之地。
农历新年假期后的第一个周末,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们借文化广场公众开放日之机,走进剧院,了解这座现代化的剧院,以及它的前世今生。
跟我走进上汽·文化广场
晨报小记者胡馨月
闵行区实验小学
三年级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地处繁华闹市之中,是上海市最深的地下剧场。今天,请大家带着好奇和期待跟随我进去看看吧。
远远望去,文化广场流线型的屋顶、玻璃的外墙掩映在公园绿树丛中。穿过林荫道,来到正门,步入剧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从负一楼通向天花板的圆锥状建筑。圆锥中间有个小小的喷泉。别小看这个喷泉,文化广场的屋顶下有虹吸雨水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水会流入这个喷泉,体现出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
走下楼梯,喷泉后面可以看到一幅高14米的巨幅壁画。这幅壁画由33万块切割成各种形状的彩色小玻璃拼接而成,作者丁绍光先生给它取名《生命之源》。壁画的主色调是蓝色,壁画中四处都是古老高大的植物,让人仿佛走进了原始森林。丁绍光先生说过:“蓝到极致就是绿。”深浅不一的蓝色表现出从古到今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生命之源》也为文化广场带来生生不息的活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跟着我往前走,我们走进来了解一下这里的历史吧。
在二楼的贵宾包厢走廊里,有一面文化广场历史墙,上面有曹启泰先生的开篇辞:“我在广场上,文化在等你。”这面墙上以图文的形式讲述了文化广场的前世今生。大约一百年前,就在这里,法国人开办了“逸园跑狗场”。年改建成为“文化广场”,成为大型室内活动中心,上演了许多经典剧目。不幸的是,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文化广场。后来这里重建、改造,又变成了花市。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化广场,是年改造后新落成的。所以,《生命之源》壁画也是对文化广场美好的祝愿,祝愿新的文化广场生命不止、岁月不息。
走进贵宾包厢,我们可以看到舞台和整个剧院观众厅的个座位。在这样典雅的环境中看一场音乐剧,你一定有别样震撼的体验。有兴趣来这里看一场演出吗?偷偷告诉你,6月左右有儿童专场,暑假还有“启幕者计划”,你可以参与到舞台表演,亲身经历一次演出。站在文化广场舞台上的那一刻,你就是最闪亮的!
记者点评
这位小记者化身一名导览,慢慢走,细细讲,带着读者神游了一次文化广场。文字现场感很强,非常好!
你所不知道的文化广场
晨报小记者孙多多
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
三年级
今天,我们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来到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参观,了解它的前生今世。
听妈妈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旧上海的赛狗场,名曰“逸园跑狗场”,场内能容纳二万余人,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五十年代,逸园被改扩建为上海市“人民文化广场”,成为上海知名的文化艺术演出场地。之后的几十年,文化广场几经沉浮,还曾发生过火灾,损失惨重。年重建、年启用后的新文化广场,才是我们眼前的这座现代化剧院。
戴上无线耳机,听着导览的讲解,我们开始对剧院的参观。文化广场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有多个观众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深、座位最多的地下剧场。文化广场内还有好多非常环保的建筑设施。比如,喷泉的水是由雨水收集而来的,并循环使用;大厅的一侧用的是玻璃幕墙,白天阳光充足,不需要打开所有灯光也很亮堂,起到了节约用电的效果。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剧院。讲解员告诉我们,剧院的舞台最深达到36米,弧形台口宽约20米,最多一次台上的演出人员多达多位。剧院内还有好多先进的舞台设施,如可以制水的水台、可以制冰的冰台,还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音响系统。
除演出之外,文化广场还创立了一个“剧艺堂”,策划各类讲座、工作坊等,向大众推广及普及艺术的魅力。在“剧艺堂”的活动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都会招募一些没有学过表演的青少年和成人,为其进行短时间的培训,一周之后,他们竟然能在舞台上,自信地将自己参与编排的舞蹈展现给观众们,真让我们惊叹不已。
我问导览人员:“这里是否有适合小朋友观看的剧目?”他笑着回答说:“当然有啦,每年的6月份前后,文化广场有专门为小朋友们策划的剧目和活动,欢迎到时候你们跟随家长一起来。”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文化广场有了很深的了解,并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有一天,我也能站在文化广场的舞台上,向大家展现自己。
记者点评
这位小记者把当天参观获取的重要信息都做了介绍,让我们了解了文化广场背后的故事。因为都是介绍类的文字,所以写作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现场的描写,增强现场感。比如老师在第三段的开头加了一句“戴上无线耳机,听着导览的讲解,我们开始对剧院的参观。”再比如在介绍喷泉时,也可以先有描写再做介绍。
文化广场,近百年来的城市地标
晨报小记者杨云天
虹口区六中心小学
三年级
今天,我们晨报小记者一起参观了位于复兴中路的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一走进文化广场,眼前是一个大喷泉。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个喷泉是收集雨水的,不用一滴自来水。喷泉后面,是一幅巨大的壁画,据说是由30多万块小玻璃拼成,玻璃后面有灯,夜晚格外美丽。整个大堂都是玻璃幕墙,白天采光良好,不用开灯,很环保。
接着,我们来到剧场内。它有多个座位,还有包厢和舞台,设施十分完备,是上海最大的剧院,每年都有很多场演出。
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现代化的剧院所在,最早居然是个跑狗场。年,一名法国商人在这里开办了“逸园跑狗场”。文化广场的历史长廊内,陈列了3张当时的黑白照片,一张照片上几条狗在飞奔。旁边的文字介绍说,这里全盛时期赛狗规模多达只,但很多上海人在这里输得倾家荡产,真是难以想象。
我们接着往后看。解放后,露天的跑狗场被改造成能遮风挡雨的大型室内活动中心,称为“文化广场”。这个大会场能够容纳0人,拥有当时全上海最大的0多平方米的舞台。年12月,因操作工违反操作规定,文化广场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火灾,震惊了全上海。第二年这里再次重建,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剧场。
出乎我意料的是,有段时间这里还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花市,是上海爱花人买花最常去的地方。妈妈说,当年她来这里逛过,各种颜色品类的鲜花,堆满各个摊位,非常热闹。
如今的文化广场,是年动工重建的。我很期待和妈妈来这里看演出!
记者点评
这位小记者通过参观历史长廊上的文图介绍,了解了文化广场这个地块在上海近百年来的地标性地位,所以老师把原来的“参观文化广场”改了改。另外,原稿也有同样的问题,资料性的叙述太多,经过修改,增加一些自己的语言,让文章“软”下来。
走进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晨报小记者刘钰滢
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
二年级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坐落于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整洁优美,能够到这里欣赏文化演出真是美的享受。这次我以小记者身份来参观,不仅进入到它平时向观众开放的大众空间,还深入内部做了一次小小的探访。
导览哥哥带我们来到一个开放的小报告厅,那里有叔叔介绍文化广场周末的大众沙龙活动,还播放了纪录片的片段给我们看。这是去年暑假的舞团工作坊,非舞蹈专业人士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训练,也能上台表扬,表演结束后大家都激动不已。
我还看到广场大厅里悬挂着很多演出的海报,还有最火热的《摇滚莫扎特》的演出布景。听导览哥哥介绍,有些戏迷下午就会来门口等待,期望和主演合照。
接着,我们跟随导览哥哥来到了一条弯曲的长廊,这是文化广场的历史介绍栏。可是让我们这些小记者最感兴趣的大概是那豪华的贵宾室、会议室和巨大的剧场。我们奔进那巨大的剧场,在这排椅子坐坐,又跑向第一排看看,唯一的遗憾大概就是没能冲上舞台去体验一下滋味。
记得介绍时,导览哥哥说文化广场由企业冠名后更名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以走入市场的方式降低票价,为老百姓谋福利。这次参观让我更了解了文化广场,我想今后我也会多多来这里观看演出,多多接触艺术的美好氛围。
记者点评
小记者按照时间顺序,将参观过程中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记录了下来。文章的第四段,写得非常生动,小朋友们的那种好奇、兴奋以及小小的遗憾跃然纸上,非常好!继续加油!
活动带教、文字点评:张智丽
用我们的轻柔发丝,换他们的灿烂笑容我在上海之巅遇见敦煌!
暑假你们坐飞机去旅游,他们却去探秘飞机
夜幕降临,人群散去,书店奇妙夜开启……
57层楼,级台阶,明年再来挑战“垂直马拉松”
千年壁画在说话,你听到了吗?
在嘉定外冈镇“万亩良田”,体验秋收与冬藏
他们的故事,温暖激励我们一整年专为“失败”而办的展览?快和他们一同来看!观看冰上秀,体验非遗技艺,小记者在艺术滋养中迎新寒假他们去了“南极”,看企鹅、极光,还有永不落的太阳出镜小记者首秀,医院有新发现注:本文系晨报学记团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责任编辑:陈莹执行编辑:崔翼琴
联系邮箱:shanghaisheng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