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不只是传承
老东西也并非暮气沉沉
一代代技艺流转
一场手与心的相连
散发着情怀和生机
年轻人辞去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年头并不奇怪
稀奇的是
这3个90后
传承了爷爷的老手艺
窝在山坳的祖屋里做纸伞
还闹出了很大的动静
今年1月
巴黎MaisonObjet家居装饰博览会上
被各种肤色的人
说了一遍又一遍
方圆几百里都知道了
结果呢
参展的10把伞
被全部预订
后续订单呼啦啦地飞来
这个故事要从26岁的刘伟学和他73岁的爷爷刘有泉讲起。
爷爷刘有泉,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西坞村人,是当地余杭油纸伞传承人。
年,刘有泉动了念想:想把余杭纸伞这种传统手艺留下来,不声不响地买回了把竹伞架,藏在家里。
杭纸伞已有余年历史。
清乾隆三十四年(年),董文远九房开设杭州最早的油纸伞店。
当时有渔船伞、文明伞、大红伞等多个品种,那个年头也算时髦货,大家买来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亲友。
做这个伞,刘有泉一直坚持按照传统做法,手工制作一把余杭纸伞需历经70多道工序,实在是太讲究了。
先要出门寻觅优质毛竹,锯成大小合规的竹筒,用定制的刮刀“刮青”,直至滑溜光净,劈开做伞骨。
这还没完呢,一根竹筒要被劈成50根左右的伞骨。老师傅在伞骨上锯槽,女师傅仔细打眼、穿伞和倒骨等工序。经历这么一番折腾,伞骨儿才算完成。
接下来,轮到糊伞师傅忙活了。
余杭纸伞选用上好桃花纸作为伞面,通过浸透进柿子漆,一张张黏贴在伞骨上,而刚黏好的纸伞不能直接在太阳底下晒,要在室内吊起来阴干。等伞干透了,就轮到上桐油漆的工序了,桐油和清油一层层均匀地刷在上面。
这么费时费力,自然产量低,成本又高,那种3米直径的户外伞需要2个礼拜才能制作完成。
坚持下去不容易,所有传统手工艺师傅们都面临工艺传承的问题,村里的年轻人进城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窝在老屋里做纸伞。
但刘有泉很幸运,他90后的孙子刘伟学辞去工作,和其高中同学汤薇,乐意把这事儿传承下去,于是有了塘埠村余杭纸伞的第三代传承。
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设计系的刘伟学是个乐呵呵的年轻人,几个月前,在塘埠村见到他时,他正和几个同学一起成立余杭纸伞展示馆设计工作室。
73岁的爷爷刘有泉戴着老花镜,很精瘦的一个老人,说起油纸伞则滔滔不绝!
刘伟学说:爷爷一刻也闲不住,即便得空,他也会下农田干活。
工作室的一楼,便以余杭纸伞的制作工坊为主,呈现余杭油纸伞和油纸伞的制作工艺进行。
刘伟学几个还将二楼改造成“油纸伞之家”,延续余杭纸伞的展示,将传统纸伞文化融合在房间之中,睡觉的时候就能看到天花板上的油纸伞,像做梦一样,煞是好看!
“经常有外地设计师们赶来交流,可以在楼上留宿,和老师傅学技艺。”刘伟学想得很周全。
刘伟学和他最早的搭档汤薇,想与爷爷一起继承伞工艺,设计纸伞系列产品及衍生品。
没多久,刘伟学的一个大学同学禁不住“诱惑”,也辞去工作加入进来。
三人小组凭着一股纯粹的劲儿,以及开阔活跃的思路,为余杭油纸伞带来新的活力,让老行当变得潮起来。
这把在巴黎maisonobjet(欧洲三大著名博览会之一)家居装饰博览会引起反响的纸伞,就是出自“纸伞之家”,现在正矗立在“纸伞之家”的院子里。
参展的10把伞当即就被巴黎的一家设计店铺全部预订,后续订单“呼啦啦”地飞来了。
小伙伴如果想去的话,记下这个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把老行当变潮,让传统工艺涅磐重生,为这三个余杭90后点ZAN!
来源:运河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