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耿朔相识,是数月前工作上的一次安排。在长沙建湘路上的止间书店听完他的"看见《三国志》——从文本到文物"的讲座,之后再做交流,发现有诸多可谈之事。他年轻而健谈,访古是我们共同的兴趣所在。之前他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担任"国宝守护人",守护的是南京博物院馆藏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这期节目我印象很深,原因在于砖画作为一种美术史考古中的文物,很少以"国宝"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耿朔同时拥有考古学博士与艺术史博士后的身份,让他得以在两个交叉的领域里自由翱翔。《问彼嵩洛》,由9位作者写成,是耿朔与学界好友们在嵩洛地区的田野考察记录和成果集萃。它看起来很小,只有32开,放在书架上一点都不显眼。
《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
耿朔,仇鹿鸣编
中华书局出版
从书斋到万里河山,行走与文化之旅
一本"小"书,展现的中古世界却苍茫辽阔。
年的一个深秋之夜,首都师范大学附近的一个小酒馆里,耿朔与其他9位不同学科的朋友喝酒。酒酣耳热之际,有人提出第二年暑假可以组织一次考察。大概是酒喝得太开心,事后居然没有人记得是谁提出的这个计划。而在年的7月,这场酒后之约居然成真了。这看似充满了偶然性,其实对中古历史研究的共同热爱,是促成这次考察的重要机缘。
这次考察的核心方向是"抵达历史现场"。
然而,历史图景庞大而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如何在旅行中去抵达一个完整的历史现场?耿朔认为,想要获得一个完整的体验,需要有多学科的人共同去完成。
其实在这次考察之前,这个小团队的交流就已经非常频繁了。大家基本都是从事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个中古时期的研究,有很多共同话题。团队里的10个人至少属于4个学科,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学史,还有一个就是耿朔研究的美术史。这次考察可以说是在常规的传统学术交流方式之外的一次田野调查。
考察之所以能够顺利成行,还在于他们早先就形成了一个跨领域的学术共同体。耿朔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领域都是有限的,在考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偏重文字、偏重图像,或者偏重于其他领域。在一个历史现场,不同学科的人更容易形成不同的碰撞。近几年来,中古研究领域的人一直在倡导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学术。此次考察,就体现了这种学术风气。
这样的田野调查,其实古人也做过。书中,耿朔反复提到了一个叫黄易的人。
这并不是香港作家黄易,而是清代的黄易。是一位热衷于访古的金石家,著名的山东武梁祠的发现与重建,就是由他完成的。当年,黄易也走了嵩洛路线,一路寻访碑刻,收获颇多。
谈起与黄易那次嵩洛之行的差异,耿朔认为黄易比他们早了几百年,客观条件远不如现在好。黄易的目的比较明确且单一,主要是获取金石拓片做研究。耿朔在文章里仔细地比较了他与黄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