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座城也有自己的成长印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昌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岁月和历史的长河中,许昌城不断蝶变。不同的阶段,许昌城有不同的发展规划。盘点不同时期许昌城市规划变迁的特点,能让我们看到这座城市的成长轨迹,感受时代变化带来的幸福生活。本期的《许昌往事》为读者讲述许昌城的发展与变迁。
城市规划,引领城市新生
年的七一路鸟瞰图。许昌市档案局馆供图
百废待举,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出炉
11月25日,几只白头翁在人民路两侧挂满楝枣的楝树枝头跳来跳去,金色的阳光从泛黄的叶子中间穿过,投下斑驳的光影。对居住在市区人民路的市民来说,这样的初冬场景再熟悉不过了。
放在许昌发展时空坐标中来考量,这条并不宽敞的道路有着特殊的意义。人民路曾是许昌市、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市人大、市政协及魏都区委、魏都区政府、魏都区法院等都曾设于此。
69年前的一天,19岁的漯河人李彬凯来到许昌。初入仕途的他被分配到筹建中的许昌市政府,任金库业务组组长,上班的地点就在人民路城隍庙内。在他的记忆里,彼时许昌的市容市貌很差:“一条大街路不平,八家烟厂七家停,三部汽车烧柴炭,城里处处是臭坑。当时的许昌就像现在普通的一个集镇。”
80多岁的唐中华老人回忆年,他从老家驻马店第一次来许昌的情景时说:“那时,许昌的老城墙残缺不全,小西湖是一个大水坑。城区的道路基本上是土路,每逢下雨天,人们出门总是两脚泥。”
“战乱频繁,千年古城,衰落破败,满目荒凉,百业凋零,民不聊生。那时,市区仅有街巷41条,多集中在铁路以东、环城河以内的城区,狭小弯曲,树木稀少。‘天晴无风三尺土,雨后泥泞路难行,蚊蝇乱飞嗡嗡响,瘟疫流行要人命’就是那时候市容市貌的写照。”曾担任首任魏都区区长的崔根法这样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许昌城。
年,百废待举。年,许昌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编成,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北关文教区和市场前街(现人民路)等地段。许昌市第一中学、许昌第一高级中学、许昌师范学校、许昌师范附属小学等,陆续在清虚街北段和城外文化路两侧建成,城市北部文教区基本形成。从此,许昌踏上了规划引领城市建设的新征程。年,人民路便铺设了沥青路面。年,许昌市第一次扩大郊区,市区面积由10.9平方公里增至25平方公里。经过全城人民的不懈努力,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许昌城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新区与旧城相结合,城市基本功能不断完善
为了修复千疮百孔的城市,20世纪50年代,政府决定推平许昌老城墙,并在城墙外的坡地上种植桑树、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梨树等。
据曾参与平整城墙的陈万祥老人回忆,当年他以义务劳动的名义参与推平城墙的工作(西自小西湖起,经北城墙、东城墙到东南门止),各个机关、单位、工厂等都分配有任务。
记者在魏都区档案局查询到的一份年印发的《许昌市人民委员会关于推平城墙的工作计划》中指出:“年春,发动全市职工义务劳动,进行了挖湖和推平城墙工作,推平城墙.1公尺。”
年起,许昌城市的建设重点偏向京广铁路以西,陆续新建了许昌通用机械厂、许昌第一橡胶厂、许昌内燃机配件厂等工厂。许昌城区西部形成了工业区,城区东南部则形成了行政区。
年,南京工学院童焦教授和学生结合人民公社进行城市规划,许昌的城市性质被确定为“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一市一社的城市”,提出“新区与旧城结合,偏向一侧发展”的方案。这次规划对后来的几次规划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形成了现在城市基本功能布局的雏形。
许昌市档案局馆的档案资料显示,年,许昌市第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今华佗铁路桥)开工,许昌市自来水厂建成供水。次年,许昌市面积扩大到52平方公里。
年,许昌市人民委员会基建交通科再次编制了城市规划,将建设重点放在建成区的道路网络和应急项目上。年8月,省规划部门帮助许昌编制了《近期建设控制规划》,提出了“填空补实、由里向外、紧凑发展”的发展原则。
立足改革开放,“荷花城”发展更具特色
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从此,中国迈向改革开放之路,许昌的城市发展也随之掀开新的一页。
记者从许昌市城乡规划局了解到,《许昌市总体规划(—)》(调整)主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主要解决市区用水、用地与生产生活用地的矛盾。该版总体规划拟定城市性质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以烟草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方向主导向南发展,与庆华区工业组团相衔接。
年5月,许昌市在禹县(现禹州市)召开了许昌地区第一批城镇规划工作会议。当时,城镇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支援农业为中心”,把城镇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使之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中心。
许昌市勘测规划设计处年就已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并于年4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批复指出:“许昌市是我国著名的烟草生产和加工基地。同意人口规模远期(年)控制在20万人以内。城市用地有较大潜力,建设要注意节约用地,紧凑发展,尽量挖掘土地潜力。”年,许昌建成了建设铁路桥并完成了护城河的整治。
年,许昌地区行政公署则在《关于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指出,“为建设经济协调、繁荣富强、安定文明、优美清洁并具有荷花城特色的以烟草加工工业为主的新型轻工业城市而努力”。年,许昌完成七一商场扩建工程;次年,建成许昌市百货大楼。慢慢地,许昌城区南部形成了商业区。
与时俱进,许昌新城带旧城
年9月,许昌市建设铁路桥附近街景。许昌市档案局馆供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
年2月,许昌升为省辖市,城市建设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许昌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下设公用事业局、环境保护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
年年底,市城建系统有职工多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昌的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的原《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年,许昌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充实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决议》(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调整充实后的《总体规划》立足于改革开放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确定的许昌城市性质、规模、布局、发展方向及专业规划是开放的,富有弹性的。市政府要求在实施《总体规划》时,不论新区开发还是旧城区改造,都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反对分散建设、零星建设,逐步提高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的覆盖率。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方针,力争把许昌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以前人们吃水不方便,老城内还有人专门卖水。记得西湖公园大槐树拐角处有个井巷街,那里就有人以推着独轮车卖水为生。”80多岁的唐中华老人回忆,随着时代发展,许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年出版的《许昌市志》记载:“年,许昌城内自来水的普及率达到92.35%,城区内还开辟了公共汽车路线,大街小巷都装上了路灯。”
城市向东,新区建设带动旧城发展
11月24日,站在东城区一栋高楼上远眺,记者眼前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绿树成荫,远处许昌最高建筑中原国际饭店分外醒目。
然而,时光回溯到年,东城区还是一片荒地。年经省政府批准的版城市总规“按下”了东城区发展的“快进键”。记者了解到,该总规确定我市城市性质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轻工、机电和商贸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规划人口规模近期32万人,远期44万人;规划城市主要向东发展,城市布局为集中联片多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划分铁西区、铁东区和新城区三个城市组团。
年4月,东城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随后,这片西起清潩河、东到高速路、北连天宝路、南抵南二环的19.54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始“热”起来。随着八一路、新兴路、建安大道等一条条宽阔道路及八一桥、建安桥等桥梁的兴建,新、老城区实现了连接。随着市委新址、许昌学院新校区、国税大厦等单位的建成……东城区伟岸的“身躯”从地图上“站”起来,展现出时代“芳华”。
20世纪90年代,许昌市开始进行大范围的城市改造。为了记录即将发生的城市巨变,在许昌市档案局馆工作多年的阎凤岭不辞辛苦,用一部尼康单反胶片相机,记录了许昌城区的主要街道,留下了珍贵的城市影像。
版城市总规主要解决了我市向东发展的空间拓展需求,跳出了就老城改造发展城市的旧思路,通过新城区建设带动旧城建设。多中心的空间布局较符合城市规模以及城市框架外延的需求,综合考虑了城市周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依据总体规划编制的东城区分区规划和旧城改造规划都是对总体规划的良好贯彻执行,对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有序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可以说,版城市总规的实施使许昌东城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变得繁华锦绣、宜居宜业。
“主城区+外围组团”空间结构初步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城区的发展渐渐遇到瓶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版城市总规应运而生。
市城乡规划局规划编制审查科工作人员许洋曾参与了《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的编制,对版城市总规也十分了解。据介绍,版城市总规于年1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实施了10年,许昌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间,我市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优化,区位优势加强。在许昌与外地的经济联系中,许昌的综合交通体系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主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联系许昌主城区与外围组团的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绝大部分已建设完成,版城市总规提出的‘主城区+外围组团’的带状组团式空间结构已初步形成。”许洋说,许昌东站、京港澳高速公路许昌段、许昌博物馆、许都大剧院、许昌市旅游服务中心、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等窗口,都是在此阶段建设完成的,提升了许昌的整体城市形象。
历经蝶变,许昌城更具魅力
东城区高楼林立。记者牛志勇摄
“老许昌”不识新许昌
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许昌人来说,常将现在的许昌叫作“大市”,把魏都区称为“小市”。年区划调整前,“许昌市”所辖范围大致等同于现在的魏都区,白喜臣担任“老市”市长,区划调整后担任许昌市副市长,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许昌近年来的变化真是大,高楼林立,有些地方就连我这个‘老许昌’都不认识了。”在日前许昌市档案局馆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白喜臣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49岁的张会云于年嫁到东城区大坑李村,如今是恒大绿洲社区的保洁员。她每天工作的地方是当年她和家人辛勤耕作和生活的地方。“我们家的田地有一部分就在恒大绿洲小区西门附近。”张会云说,10年前为打通穿村而过的天宝路,村中一些人家的房子被拆除。快速发展的许昌让张会云感到有些陌生,曾经耕种过的田地、辛苦盖起来的房子早已成为回忆。“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这是时代的进步。”
随着许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有的村庄变成了社区,有的村庄则彻底消失了。今年的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中心城区人口突破万,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另外,“郑许融合”升级为“郑许一体化”,“六个对接”持续深化,许港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公交化运营的郑许市域铁路工程许昌段开工建设……许昌在积极融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中抢占先机,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莲城挂起多块“金招牌”
11月25日,适逢周末,中央公园内人流如织,人们尽情享受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带来的便利。“许昌的环境发展变化确实大!”市民黄晓慧带着孩子在青梅路东侧的儿童游乐场玩耍,看着成群的孩子在网笼、滑梯间爬来爬去,感慨不已。“前几年,这一带还非常荒凉,现在成了环境优美的新地标。”
说起许昌的广场、游园建设,春秋广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昌城区不但面积小,而且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许昌一度被称为“许脏”。为了彻底改变城市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年,20余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议在春秋楼前建一个广场。提议通过后,除去拆迁时间,短短3个月,春秋广场主体便基本落成,10月28日即开始迎接八方来客。“面积大、标准高、质量好!”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副主任孙士杰回忆,作为我市建设的第一个大型、高标准的城市广场,春秋广场拉开了我市高标准城市建设、管理的序幕,开创了多项先河。
春秋广场建成后,我市开始了多项创建工作。经过多次蝶变,许昌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并被网民推选为全省“最美城市”。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时代机遇,谋划了三大水利项目,打造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绕莲城”的水系格局,许昌的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升,《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对许昌进行了多次报道。如今,许昌市区有个公园、游园和广场,打造了“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园林景观。
“来到许昌,就被这里优美的环境所吸引,觉得这里就是我们想要待的地方。”来自贵州都匀的布依族双胞胎小伙张茂隆、张海隆几年前来到许昌,被许昌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吸引,创办了健身工作室,还经常在许都公园、鹿鸣湖体育公园等处开展公益活动。
新蓝图引领新发展
近几年,“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郑万高铁、郑合高铁、新国道等重大区域交通设施的兴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以及电动汽车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落地,为许昌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城市发展环境带来了新变化,对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都迫切需要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为许昌的城乡发展描绘更加科学的蓝图。
年,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市政府全面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新总规》于年1月28日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新总规》指出,年,许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万、建设用地平方公里,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万、建设用地平方公里;明确许昌“一极两区四基地”的发展定位以及“中原城市群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交通和物流枢纽城市、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汉魏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多规合一、以人为本都是《新总规》的亮点。这些亮点共同勾勒出许昌未来15年的城市发展蓝图。
《新总规》获得省政府批复后,曹魏古城建设项目启动、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圆满竣工、“五城联创”全面展开、郑万及郑合高铁开工建设……许昌抓住百城提质建设工程的机遇,城市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环境的更大改善、市民素质的更大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更大提升。
蓝图绘美景,实干创未来。未来,许昌将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成为一座产城融合、活力迸发的创新开放城市,一座林水相依、人水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一座传承包容、有古风新韵的曹魏文化名城,一座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健康幸福之城。
(许昌晨报记者牛志勇)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须注明来源:许昌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