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民国时期易俗社与社外文人知识分子交往考察
TUhjnbcbe - 2020/12/2 14:16:00
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01/4300466.html

作者简介:李有军,年生,陕西米脂人。文学博士,现任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理论与历史、媒介文化。已发表《民国西安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二重性探骊》《秦腔〈三滴血〉经典化建构》《新媒体受众主体二律背反身份表征——兼议新媒体诱发的审美迷思》等20余篇论文,著作《电视广告女性形象性别表征》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荣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共青团西安市委颁发“西安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第33届田汉戏剧奖理论评论三等奖等奖项。

李有军

引 言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倡导发起的戏剧改良运动,意欲借戏剧来实现对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易俗社是步北京、天津、四川等戏剧改良团体后尘,由陕西文人知识分子创建的秦腔改良剧社。如果说易俗社与陕西地方政治势力因“革新与启蒙”而达成某种“精神契约”的话[1],那么剧社与社外文人知识分子则因趋同的使命意识和审美趣味而交往甚密。“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2]的剧社宗旨成为陕西地方文人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形若斐迪南?滕尼斯宣扬的精神共同体。在滕尼斯看来,精神共同体与血缘共同体和地缘共同体不同,是以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为纽带,使并无血缘关系且与地缘无关的人和组织建构起拥有共同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共同体。[3]陕西地方知识分子建构的精神共同体成为剧社与社外知识精英交往对话的“媒介”。

易俗社自建社伊始就打上了知识分子烙印,“由于发起人与主事者的文人身份、文人理想与文人艺术理念,使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秦腔班社”[4]。李孝悌直言:“易俗社的干部皆为有声望的地方菁英,而且有着共同的理念。”[5]剧社的知识分子们延承了传统的士绅文化,他们直面陕西辛亥革命失败,地处西北四塞之地的西安民众思想“未开化”,故欲通过秦腔改良来实现教化民众。“他们自认把文化传统维持与继续下去是他们的天责。”[6]清末民初,尼科尔斯在穿越陕西时记载:“与我曾经遇到的任何其他地方的中国人相比,陕西人热爱学问,有着温文尔雅的正义感,而这是我在帝国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的。他们对自己的传统了然于胸,引以为豪。”[7]知识分子的使命精神促使易俗社文人格外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国时期易俗社与社外文人知识分子交往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