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称为“史上最严禁塑令”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条中,明确指出“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
塑料袋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制品,但是对于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城镇居民来说,地膜这个产品就感到陌生了,为什么在国家文件中会把这个东东提升到与塑料袋污染治理同等的重视程度呢?
农用地膜
农用地膜,实际上就是覆盖在农田上的塑料薄膜的官方说法,我国使用的地膜大部分由聚乙烯经吹塑制成,主要作用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分,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土壤的氢份分解,从而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经济作物以及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
我国农用地膜的使用规模
目前我国适宜地膜覆盖的工地面积超过9亿亩,地膜实际覆盖面积达3亿亩,覆盖率在30%左右。据调查数据显示,年中国地膜使用量为.9万吨。
农用地膜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使用农用地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但使用后被随意丢弃的不可降解的残膜会污染土地,导致作物减产。
我国使用的塑料地膜主要是聚氯乙烯,它不容易降解,残留在土壤中的薄膜会对土壤肥力水平、通气性、蓄水能力造成破坏,甚至会使耕地次生盐碱化,最终导致作物减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物理降解作用的发挥,不可降解塑料地膜逐渐变薄和脆弱。调查结果表明,塑料薄膜含有约20-60%的邻苯二甲酸盐,会随着自身的降解过程逐渐释放到土壤中,并可能影响蔬菜等作物的质量,从而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构成风险。更具体地说,分解后的不可降解塑料,成为肉眼看不见的微塑料,参与到农作物的循环体统中,然后被人体摄入,进而进入人体的消化循环体统、体液系统等,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对人身健康造成威胁。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容易被土壤有机质吸附,其残余物可能长期存在于土壤中。它们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群和酶活性。根据对比实验观察,随着地膜残留物重量的增加,生物量C、N均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PAE浓度和生物量C、N与土壤中地膜残留率呈弱正相关。土壤生物量C和N的下降可能是膜残留物和PAEs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植物生长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C、N是植物生长、产生能量所需的重要物质,氮肥更是我国农用化肥使用时间最长的农业肥料,土壤中N元素的减少,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因此,相对“罕见”的农用地膜在塑料污染治理文件中与随处可见的塑料袋被排在塑料污染治理的前列,也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