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的旧世界》
作者:(英)佩里·安德森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直击欧洲一体化核心问题的巨著,也是欧盟及欧洲历史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本书综述了欧洲大陆几大核心国自“二战”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缘起、进程和结局;就欧盟三大核心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共同市场形成之政治和文化背景作了详尽分析。追溯了自启蒙运动至今的欧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同时展望了欧盟的未来前景。
历史:《清儒之道》
作者:(美)威廉·巴克尔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清代既是儒家学说的总结期,又是儒家文化的衰落期。儒家学说发展到清代,已难以承受历史重负。清儒汉学与宋学的学术分派,不是学术繁荣的象征。学派的分化和争论,不仅没有带来自由学风,反而标榜门户,加剧了内耗。如没有外来文化激发,儒家文化自身不可能摆脱困境,走出低谷。
哲学:《判断与存在》
作者:张东锋
海德格尔被普遍认为是整个20世纪乃至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本书立足于海德格尔前期(年至年)的逻辑学作品,通过文本阐释来研究海德格尔判断学说的背景、发生、发展、结构与内容以及它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它在西方判断理论史上的重要开创性意义以及它带给我们当代人的思想启示。
历史:《重释蔡元培与北大》
作者:娄岙菲
本书通过对蔡元培自身、北大师生与社会舆论等不同层面的考察,聚焦于辞职、退隐和纪念等关键性事件,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呈现北大校长蔡元培形象的动态变化过程。书中蔡元培并不是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英雄,而是一位处处遭掣肘、进退两难的悲剧人物。他自担任北大校长之后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远远多于改变北大风貌的成就感。
法律:《生活中的民法》
作者:彭诚信、陈吉栋
本书以《民法总则》的条文为解读范围,针对普通群众,选择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群众经常接触的民法知识予以解释,并通过这些知识简要说明相关的民法理论。全书主要分为两编:“案例编”选择生活中常见、典型和有趣味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编”是对《民法总则》的日常生活解读,结合之前的案例,以通俗的语言解释《民法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