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关羽在挂印封金之后,又在灞陵桥辞别曹操,留下了“关公挑袍”的千古佳话,灞陵桥也随之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桥。
多年来,矗立在运粮河畔的灞陵桥经历了无数风雨、多次重修,始终是汉魏故都许昌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保留在关帝庙后院,依照原貌修复的古灞陵桥。记者田建军摄
千百年来,灞陵桥一直是汉魏故都的特色名片
公元年,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封金挂印,决然离开许昌。关羽走到灞陵桥时,曹操率部将追了上来,并为他送上了金银、美酒和锦袍。
但关羽恐其有诈,立马桥上,辞掉金银、美酒,用青龙偃月刀挑起锦袍披于身上,拱手拜谢,说道:“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报。”随后就开始了他过关斩将、千里走单骑的壮举。
灞陵桥景区保留的相关史料显示,早在东汉建安年间,灞陵桥就是汉魏故都许昌西部的交通枢纽,一直到清朝末年,桥的附近还有行船、码头等,非常热闹。
景区现存的一个清代宣统年间的石碑记载了当年的繁华景象:“灞陵桥者地值通衢,东达汴济,西通宛襄,车马轮蹄,络绎不绝,又且关圣英灵,行商过客往往流连者不忍远去。”
关羽在灞陵桥头挑袍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关羽对汉室之忠、对兄长之义,和面对千难万险浑然不惧的大无畏精神,后来被《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以及戏曲、评书等文艺作品大加渲染、广为传颂,多年来,已经家喻户晓。
如今,灞陵桥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年5月,我市文物部门曾对灞陵桥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原桥为青石灰砖结构,三孔,通长17米,高2.88米,元、明、清三代都曾进行过修缮。桥基为元代构件,桥上部为明、清建筑。该桥遗留的构件有石雕栏板、戏水龙头、望桥、石狮、石猴等。目前,依照原样修复的古灞陵桥保留在关帝庙后院。
虽已是初冬时节,但灞陵桥景区依然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记者田建军摄
多次修缮,关帝庙成为“国保”
在灞陵桥景区,位于灞陵桥西侧的关帝庙是又一重要景点,早在年3月就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景区内的关帝庙记者田建军摄
李海彦等介绍,关帝庙西侧原来有三官庙遗址,三官庙是现存资料中能查到此处所建最早的庙宇。现存的明天启二年(公元年)所刻的《三官庙施茶碑记》上,有“许城西八里桥迤西,旧有三官庙,岁久倾圮”的记载。
“三官”是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上古时中国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三官的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在古代,三官信仰在我国较为普遍,是传统的大众化信仰,许昌的老百姓也不例外。清康熙以前,三官信仰一直是许昌的文化主流。
但从北宋那个党争不断,饱受边患折磨的朝代开始,因关羽既忠且勇,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朝廷便开始了推崇关公忠义精神的历程。事迹的弘扬,戏曲的渲染,道、儒、释三家对关公争相封神拜位,逐渐使关羽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灵式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元代杂剧里的关公戏和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关公挑袍”的阐释,以及八里桥所处城西官道的地理位置,让“关公挑袍”的典故在此流传日久。
“关公挑袍”的故事蕴含的“忠义仁勇”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内容之一,是封建社会文化中为人处事应遵循的准则,是公认的立于天地之间的最高境界。无论是赫赫皇家还是市井百姓,均对此推崇备至,此地的关帝庙应运而生。
清康熙年间之初,出于对关羽忠义精神的敬佩,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府,都认为“去许西郭不远,又有灞陵古迹,所称辞曹归汉者在此耳……独于此而行宫未建,是一缺典也”。于是,在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淀之后,关帝庙具备了落成于灞陵桥西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条件。
年所刻的《重修许昌县八里桥关帝庙记》碑文记载:“清之耆老王弘道于桥西创庙三楹,制仅编茅,于康熙拾壹年春,贰拾捌年冬,甘牧招弘道,董役复增式廓。”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年)的《创建关帝庙挑袍碑记》中记载:“(道)居桥右,往来于斯,兴发善念,慨然施财值地,经之营之,鸠工创建……有许太守甘公……观其规未就,捐俸金资而欲立登胜果,复命乡耆王弘道以董其事。”两块碑文都记述了建庙这件事。
庙建成后,此地的关公文化不再仅依附于灞陵桥。关羽以神的形象出现在百姓面前。在随后几百年的历史中,关帝庙一直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理想和希望。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虽无边患纷扰,但是饱受旱涝、战乱之苦。据史料记载,自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年)至年,许昌仅较大的水灾、旱灾就有20多次,而且每次都是“饿死、逃亡,不可胜数”。关帝庙也因此多次被荒废、毁坏。但灾年一过,关帝庙就会被重新修复。年深日久,关帝庙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
年,关帝庙被国民医院,庙里道士相继离去,庙内附属文物、楹联、匾额等被抢劫一空,多所建筑及塑像被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关帝庙成为灞陵中学校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帝庙曾先后是许昌县三中、许昌专员公署农业合作干部学校、许昌专员公署农业干部学校、许昌专员公署行政干部学校、许昌地区革命委员会学习班、中共许昌地委党校家属院所在地。
年,关帝庙被列为许昌县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帝庙内还是碑碣林立,古树满院,但“文革”期间惨遭破坏:一些偏房被人以“扒一天一斗麦”的工价给拆掉;多棵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柏树被砍掉;许多珍贵的塑像被砸坏,无数精美的碑碣、石狮被附近的村民拉走,或垫门槛,或砌院墙,或烧石灰……
年,河南省文物局、省古建研究所有关专家到此考察,认为关帝庙无论从文物还是从可开发利用的前景看,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此拨专款对这里的古建筑进行抢修。
年,省旅游局有关领导再次到此考察,并拨款30万元对九殿一阁进行了全面修缮。
年,市政府先后投资修复了钟楼、鼓楼,并对殿堂内原有的塑像、彩绘、壁画等进行认真研究和历史考证,修复20多尊塑像,增添了匾额、楹联。
此后,在市政府加强文物保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关帝庙的管理单位相继征回庙周围40余亩土地,新建了画廊、碑廊、戏楼、庙前广场,并在庙西侧新建了“始出五关”大型青石牌楼。
年1月,关帝庙被列入国家级《中国文物古迹游》“三国战略旅游线”。年3月,关帝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许昌市灞陵桥文物管理处又在市文化局等部门的领导下,多方筹集资金,使关帝庙的建筑不断增加,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不断美化,逐渐成为景区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灞陵桥景区正打造国家4A级景区
年以后,我市在旧城改造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较多的古代碑刻,其中许多文物价值都非常高,于是进一步加大了对关帝庙等珍贵文物的保护、开发力度。
灞陵桥景区于年正式对公众开放。当时,灞陵桥景区还没有建大门,景区内只有灞陵桥、关帝庙两处正式建成的景点,加之位置相对偏远、配套设施不健全,游客很少,主要是居住在附近的市民。
4年,灞陵桥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从年开始,景区开始致力打造国家4A级景区。如今的灞陵桥景区总占地面积达亩,其中水域面积67亩。景区内不但有灞陵桥、关帝庙两个主打景点,还有《关羽辞曹丞相书》等大型雕塑,以及灞陵古渡、青梅亭、曹冲称象等几十处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景点和古典园林建筑。
灞陵桥畔巍然屹立的关羽雕像。记者田建军摄
灞陵桥像巨龙一样横卧在碧波荡漾的运粮河上。记者田建军摄
(许昌晨报记者田建军)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须注明来源:许昌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