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科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zj/图
上海昆劇團《臨川四夢》
谨以此文献给我挚爱的家乡——作者题记
缘起:光照临川之笔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多年前,并非江西人的少年才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对临川文化有如此惊艳的描述。迄今为止,我们谈论临川文化,总是要以这一千古名篇来佐证临川文化的渊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每于诵读之余,我们很难想象,若不是临川文化的璀璨光华,彼时尚是“童子何知”的少年才子王勃,怎么会在俯仰之间即席而作的千古名篇中不吝笔墨如此颂扬临川文化。或许,这正是临川文化的光华与魅力所在。
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英国时提出:“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近年来,在中英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主题活动。而汤显祖的故乡江西抚州,更是以此为契机,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下,在当地掀起了传承、复兴和弘扬临川文化的热潮。
图
当汤显祖遇上莎士比亚
坊间在谈论临川文化的时候,说得最多的关键词是与临川才子相关的“才子文化”。但全面观照临川文化的精神特质,有必要深入研究临川文化的基因图谱是怎样形成的,作为临川文化外在极致表现的“才子文化”是不是临川文化精神特质的全部,临川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弄清楚这一系列问题,是传承、复兴和弘扬临川文化的关键所在。
图
谢灵运(公元年~年),原名公义,字灵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奉诏撰《晋书》。南朝宋元嘉八年(公元年)出任临川内史,临川百姓感念他对临川的教化,在他去世后为其建庙塑像,永世供奉。
寻脉:临川文化的基因图谱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临川文化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亦为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概念,“临川文化”系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抚州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她生成于秦汉,兴盛于两宋,延绵于明清,影响于当代,复兴于斯世。她是炎黄文化壮丽宝库中的一块熠熠生辉的瑰宝。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认为,临川文化是“华夏文化百花园中一枝鲜艳夺目的奇葩”。
任何一种区域文化的形成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临川建置于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南城虽早于临川建置,但最早、最长时间成为郡、州、府治的还是临川。南城有一座洞天福地麻姑山,诸多官宦和文人学士曾去游览,赋诗为文,题书作画,但作为他们政治活动和精神生活中心的地点均在临川,由于地缘的关系,特别是由于“文化向性”和“精神组合”,以及“文化趋势”的历史进程,使得整个抚州地区的文化属性纳入“临川文化”的范畴。
临川建置已近年。如今,考古发现除了50余座汉墓群外,还在金坪磨盘脑、羊坡石、雷劈石、罗成岭等地发现了8万余平方米的商代遗址。因此,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临川文化资源的“精神力度”还要大大地超出它的建置时间。
临川区域文化历史悠久。夏禹时地处扬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扬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建南城县,属豫章郡。东汉永元八年分南城一部置临汝县,故临川古有“汝水”之说,县治高在临川古邑,仍属豫章郡。三国时为吴地,吴太平二年(公元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两晋、南朝相沿。南朝梁陈时,以今之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临川郡初属江州,汉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隋开皇九年(公元年)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督府,抚州从此定名。
图
临川文塔的建成是当今临川人以独特的方式续写临川文化历史的一笔重彩,由中国书画家启功先生题写塔名,并再书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光照临川之笔”。
唐朝抚州属江南西道。五代时,属扬吴,升为昭武军。宋起,分为抚州和建昌军,属江南西路。元朝时改为抚州路、建昌路,另置南丰州,同属江西行中书省。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年),改抚州路为临川府,不久易名抚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为肇县府,九月改为建昌府。明洪武初,仍设抚州府、建昌府,南丰降州为县,属建昌府,均隶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
清时此地仍称抚州府、建昌府,属南抚建道。年至年间,黎川、资溪、广昌、南丰、宜黄、乐安等县均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分立苏区闽赣省和江西省。年7月,东乡珀干一带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属苏区赣东北省。
年5月9目,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抚州,7月1日组建抚州分区,江西省抚州分区督察专员公署驻临川市。年9月13日,改抚州分区为抚州区。年8月,更名为抚州专区。年3月,改为抚州地区。年2月,复称抚州分区。年1月22日,再度改为抚州地区。年7月23日,广昌县划归抚州地区。年9月30日,进贤县划入南昌市。至此,抚州地区辖抚州市和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南丰、广昌、黎川、资溪、金溪、东乡11县(区)。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从历史地理上来说,“临川文化”的基因图谱是指由武夷山环绕的抚河水系,以临川古邑为汇合中心,历经历史的变迁与时空的孕育,人们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生存发展中精神行为的升华,其人文、风物、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理、学术、宗教、民俗、体育、语言、建筑、美食等实行向性组合,辐射昭武、南岭、庐陵、洪都和浙皖、瓯闽部分领地,而形成独具特色、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区域文化。她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心力资源,建构赣鄱文化的重要支柱,华夏文化的一朵奇葩。
图
“三元楼”为祝愿抚州自此能多出才子,连中“三元”(指参加乡试、会试、殿试都考上第一名)而特意改名为之。
沉潜:临川文化的精神特质
古往今来,临川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特别是时下风潮,街头闾里,大家都在谈论临川文化。尤其是抚州当地,把传承、复兴和弘扬临川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大事要事。作为临川人氏,我感到万分自豪。但是,每论及临川文化,坊间往往只是简单定义为“才子文化”,这总让我深觉遗憾。“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临川史上固多才子,但才子文化只是临川文化外在的极致表现之一,“才子文化”并不能构成临川文化的全部。
互联网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当我们在谈论游戏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临川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她有着什么样的精神特质?这是传承、复兴和弘扬临川文化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认知问题。
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深爱着这灿烂文明的临川游子,我虽非史家,亦非学者,惟愿借此风潮,勾陈历史脉络,绍述先贤文章,对临川文化的精神特质做一梳理。而这一思索,于我自身也是一特殊的精神旅程。我认为,临川文化至少蕴含着以下特质:
一是勤劳务实的思想底色。
古临川区域深处江南腹地,涵盖了整个赣东平原。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沃野千里而雨量充足,山林繁茂而舟楫便利。临川百姓世代栖息于此,勤奋耕作,开枝散叶,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临川文化。
还顾史册,发达的农业、丰盛的物产,最能印证临川百姓勤劳务实的品质。这里有闻名海内,历代都作为贡品的南丰蜜桔;还有始种于唐代的白莲,让广昌这座小城在南宋即获得“莲乡”的美誉;而宜黄的夏布,因其漂白精致,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远销朝鲜、东南亚等地。另外,还有临川的西瓜、浒湾的油面、东乡的蔗糖……种种物产名扬海内,无不印证着临川百姓勤劳务实的思想底色。
图
金溪浒湾木刻印书有“籍著中华”之誉。
临川百姓在黾勉劳作之时富有工匠精神,能将匠人的技能钻研到极致,也就是现在说的“工匠精神”。如发祥于宋代南城的建昌帮药业,以擅长饮片炮制而闻名于全国,有“药不到樟树不灵,药不过建昌不行”的美誉。看似简单的制药工艺,到了他们手中,从切片的技巧、浸润的功夫,到成药的厚薄、产品的色泽,都极有讲究。其各色制法,代有流传,与闻名与史册的盱江医学交相辉映;又如金溪浒湾木刻印书,因其校勘之精细、书体之规范、装帧之妥帖而有“籍著中华”之美称,“临川才子金溪书”的说法亦流传至今。临川历代书业的从业者,以他们深厚的底蕴、独到的眼光、良好的信誉、精湛的技艺,不可思议地将深处内陆的金溪古驿变成了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之一。
以流坑为代表的临川古村古建,我常与朋友笑谈其是散落在赣东平原上的“一把”明珠。称“一把”,是因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分布范围之广,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历代临川的能工巧匠,以他们勤劳务实的精神,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历经风雨的洗礼,仍于数百年后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图
王安石(公元年12月18日~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除了在社会劳动中的勤劳务实,临川人在政治活动与文艺创作中仍著此底色。从政问学时的勤奋自不必说,天下本无轻易成功的道理。即便是在为文为政的风格上,他们也不脱此色彩。在异彩纷呈的文学史上,王安石就曾发出过振聋发聩的声音:“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也就是说,写文章,一定要有补于世道人心。多么朴实的话语,在当时的北宋文坛,如一股刚健雄风,彻底吹散了西昆艳体留下的绮靡香云。
二是耕读传家的朴素民风。
翻开史册,《宋史·地理志》中曾对古临川一带有这样的介绍:“川泽沃衍,有水物之饶。永嘉东迁,衣冠多所萃止,其后文物颇盛……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入焉。”“盖半天下之入焉”,这光辉的记载,足够我们缅怀一番了。
天赋的丰盛物产,确立了人们以农桑求温饱的根本;而历史的风云激荡,则让临川百姓不再将眼光停留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他们勤劳耕种,自给自足,但也潜心诗书,胸怀天下。《临川府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地无城乡,家无贫富,其子弟无不学,诗书之声,尽室皆然。”因为饱读诗书,他们一有机会,就能走出这片沃土,到更大的天地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是广泛流传于古临川地区的朴实家训,生动地诠释了临川地区耕读传家的朴素民风。
图
抚州境内古书院众多,图为坐落在南城县的盱江书院,其中的人物塑像为该书院的创办者——宋代著名思想家李覯。
临川读书风气之盛,世代相继,经久不息。以宋代为例,江西是当时书院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临川又是其中翘楚。著名思想家李觏曾在南城创办过盱江书院,著名文学家曾巩曾在临川创办过兴鲁书院,中国文化史上的两位巨匠,都曾亲自登台讲学,传道授业,教化一方子弟。兴鲁书院的遗址至今仍然保存。书院教育的发达,与科考风气的盛行是相辅相成的。一门几代联翩中科的现象,在临川地区并不罕见。仅临川一县,就有近千人高中进士。
尤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