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历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报纸停刊后,总编辑种田养鱼去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m.39.net/disease/a_5390504.html

文丨肖本富图片及配文丨李克炎

来源丨丹霞路(IDanxialu)

与李克炎见面,约在环城南路云路中心,这里距离春城路62号生活新报原址不过数百米,是他熟悉的地方。空间上的“近”,或可抵消时间上的“远”,使记忆能够清晰还原。

周边的百富琪商业广场、和平村、吴井路、春城路,等等,也都处于原新报的“辐射半径”内,他与那些早已四散的新报老同事,曾日夜穿行于这片区域,像某商界教父说的那样,工作,幻想生活能够。

那是一段理想主义盛行又有点忧愁黯淡的时光——仍有人愿意饿着肚子跑新闻,但报纸正以可见的速度下滑。就像是给鱼塘堵漏,李克炎以自己的方式,疲于挽救报纸的颓势。

然而那样的颓势,终究是他战胜不了的巨大“风车”。

彼时李克炎的身份是新报管委会主任,总编辑,工作在都市,写字楼里,身体发福,油光可鉴,而今他是湖北公安县长江边的“一介农夫”,以种田养虾维生,躬耕于田畴,行吟于陌上。

媒体人转型从事的行当五花八门,有做公关的,有开客栈的,有卖烤羊肉串的,但一名媒体高管选择回乡种田,还是让人略感讶异。

本月上旬,李克炎回到昆明,为在昆明某中学上学、参加高考的儿子陪考。

4年过去,城还是那座城,但城市街头已寻不到一份都市报的踪影,那个纸媒群雄逐鹿,新闻、发行与广告大战打得硝烟漫天的年代,看起来已非常遥远。

他与这座城市也没有多少瓜葛了,唯有纷繁往事潮水般袭来,滋味百般。

4年前新报的停刊,缘何演变为一场沸沸扬扬的风波?如今回头看这件事,李克炎责任几何?“风波”对他的职业和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那时愤懑而散的新报同仁,现在安身何处?

明天,江渚上虾稻米种子,在前期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将全部播种完毕。值得骄傲的是,这是老渔民亲自泡的种子,期待生根发芽。

一份报纸的停刊与一群媒体人的命运转折

李克炎现年51岁,普通话带着浓重的湖北腔,长时间从事体力活,让他减去了身上多余的赘肉,肚子“收敛”了不少。虽自称农夫,却“出旖旎而不染”,依旧一副谦谦文人的形象。

现在的李克炎特别低调,平和,淡然,亦很坦然,什么都看透什么都看淡的心态,少了一些锐气和激情,让人无法拿他与数年前集一家报社大权于一身、杀伐决断的总编辑相提并论,许是简单的生活塑就了他宁静的心境,抑或终于接受个人在潮流面前的弱小与无力。

年,亦即生活新报停刊那一年,市场化纸媒大势已去,但停刊关门潮尚未到来,许多从业人员忙着转型,一些业内大咖甚或小咖,离职时总要发表一番情怀满满的感言,引发同业者的喟叹。仿佛媒体行业光环难卸,却不得不离开了。现在倒好,大家都静悄悄的走。

李克炎媒体生涯20余年,东奔西跑,走南闯北,足涉《华西都市报》、《潇湘晨报》、《长江商报》、《东南快报》等,也算小有名气的职业报人了,但他没机会发表什么离职感言,因为生活新报是在他手上垮掉的。他的离开,一度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跑路”,有些窘迫和尴尬。

时因新报资金链断裂,持续数月拖欠员工工资,报社主管单位云南省残联和承包经营方十方控股有限公司又相互推责,报社内部矛盾不断积蓄、激化,4月,发行员先行出头维权,5月初,又发生员工将李克炎围困于办公室、逼其解决欠薪一事。

“他们困住我,不让我吃饭,我晕倒了,医院,医生建议住院。当时我心里特别难过,感觉到自己无法解决报社的问题,继续呆在昆明价值不大,经十方集团同意,出院后就会老家调养去了。”

“领头羊”不知去向,百十号人生计无着求告无门乱作一团。平时为他人维权的记者,这回决定为自己维权。记者保磊发微博向李克炎喊话:“李总,新报员工喊你回来发工资了。”此举引发极大的社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