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历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axx5jhvk [复制链接]

1#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叶嘉莹


  1943 年,顾随先生(前排坐者)与叶嘉莹(二排右一)等学生合影。


  1979 年,叶嘉莹(前排右二)抵达天津与南开大学诸教师合影。 原标题: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人物简介: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 阐说精妙,启发无穷 ;学生们说 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 ;更有人无限仰慕: 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天气,环球人物杂志来到天津南开大学拜访叶先生。原本清雅的居所里,已挤进了好几位来访者。叶先生精神比年轻人还好,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工作到深夜两点半,这样的作息已经持续多年。 心无杂物,没有外物的牵念,专心与古人交流。 这是叶嘉莹总结的养生秘诀。 一身黑色的丝质衣衫尽显飘逸气质,黑色丝巾上装点着一些粉色小花,领子上别了一枚粉色的领扣,叶嘉莹看起来精致高雅,气定神闲,脑中猛然就跳出了一个流行词汇 民国范儿 。


  新知识,旧道德 的启蒙教育 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 意暖而神寒 ,是 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 ,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与纳兰性德都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用的是 新知识、旧道德 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封闭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窗前的几抹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咏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 朝闻道,夕死可矣 ,幼小的心灵极其震撼: 道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现在的年轻人只是 入乎耳,出乎口 ,那是不行的,圣贤的语言在你身体里根本没发生任何作用。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那才是对的。 叶嘉莹对说。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 灵 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从书柜中拿出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给展示。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件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妥善保存。后来,她把它们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风雨逼人一世来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刚开始教书时,生活清苦。冬天,叶嘉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一个布做的长衫。因为骑车,天长日久后面的衣服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去上课, 只要我讲课讲得好,学生对我一样尊敬。 她有这种信念,因为她记得《论语》中说过: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 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 无恒产而有恒心 ,即便一无所有,内心仍保持高洁的品德和操守。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颠沛流离中,她写下这样的诗句: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个人命运在大历史面前被彻底改写,从此背井离乡。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就弥漫开来,丈夫被怀疑是 匪谍 抓了起来。不久后,叶嘉莹任教的中学,从校长到老师都被认为有思想问题,全部被审查。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夜里,在主人家的走廊上铺个地铺;中午,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不得不出门,在烈日之下抱着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在绝望中,她只有 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 。 后来经师友介绍,叶嘉莹到淡江、辅仁、台大3个大学任教。生下小女儿后,她没能好好休养,身体不堪重负,又染上哮喘。每天下课回家,都会感到胸部隐隐作痛,身体似已被掏空。她想起了王国维《水龙吟》中的句子 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 ,不免自伤。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由于出色的教学业绩,叶嘉莹名声散播开来,她获得了台湾大学的教授职位。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她对学生说: 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 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友人。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是帮助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看到火车上的年轻人在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尽劫难,但诗歌的灵魂不死。于是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祖国。 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中国 文革 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 兴发感动 ,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课堂上反响热烈,连叶嘉莹自己也完全沉浸其中了。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经原辅仁大学外文系教师李霁野介绍,她来到南开大学,就此与南开结下深深的情缘。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叶嘉莹却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想起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重新焕发的热情,让她抛却了 小我 之狭隘和无常。 诗歌使人心不死 叶嘉莹写过: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 对她来说, 报国 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不管学生是初中生还是研究者,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 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 的事情。 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教书,叶嘉莹的好多学生现在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今年她90岁生日时,有学生打电话给她,说很抱歉,老师的寿辰来不了了,因为已经不能走路了。叶嘉莹用自己澎湃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台湾作家陈映真曾经回忆: 她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叶教授在中国旧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发现艺术和文学之美的惊叹。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 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她这样回答: 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年老后将定居天津南开,决定给她捐助,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 迦陵学舍 。 如今,叶嘉莹正在从事一项浩繁的工程。 我教书70年,历年的讲课、讲演的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 她指指家里摞着的一个个行李箱, 这些都是我带回来的历年讲课录音和录像。 学生们正在帮助整理成书。她的著作文白相杂,理论性强,而讲课时深入浅出,整理出来更利于向读者普及。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 人生总有一天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留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 薪尽火传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