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历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核心区应停止新建商业住宅和大型公建 [复制链接]

1#

核心区应停止新建商业住宅和大型公建


    本报讯(刘可)从2005年至2011年,通过旧城改造首都功能核心区户籍人口减少7.2万人,却“置换”增加17万外来人口,净增10万人。对此,市政协建议核心区应停止新建商业类住宅和大型公建,通过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


    调研报告指出,以东城区和西城区为核心的中心城区占全市8.3%的面积,却聚集了本市60%以上的人口、78%的GDP、88%的三甲医院和近100%的优质教育资源。近些年,北京旧城改造主要采取将原居民迁到郊区定向安置的方式,没有通过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但同时,旧城原址的业态更新过程也引入部分产业或建设高密度的住宅区。仅2005年至2011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户籍人口减少7.2万人,“置换”增加17万外来人口。这种方式一方面在中心城形成更多的就业岗位,带来人口进一步聚集;同时由于外迁原居民的就业岗位多数还在中心城,居所却在周边郊区,带来职住长距离分离,交通拥堵问题加重。而通州、顺义等新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不具备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能力。在产业功能区建设方面,全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仅有2个位于新城,全市“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商务功能区布局中仅有1个位于新城。


    对此,市政协建议,加强对中心城的建设控制和功能优化,首先严控增量,提升对新增功能和新建项目的禁建原则,打破中心城过度集聚的趋势。在核心区范围内坚决停止新建商业类住宅开发项目和大型公建项目;在核心区范围内严格限制教育、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加强优质公共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均等化;坚决制止位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的绿化隔离地区、生态通风廊道等重要生态地区和重点节点的商业性开发建设。其次,优化调整,分清中心城内服务首都、服务全国以及服务市民的功能,将服务全国带来大量外来客流的非首都功能,如为全国服务的大型专业市场、专科突出的医院、培训学校、交通枢纽等尽量调整到中心城之外。


    同时,应逐步推动部分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向新城和北京周边地区疏解迁建,逐步推动中央在京事业单位向重点新城和跨界城镇地区迁建。推进重点高校及三甲医院等优质公共资源在首都经济圈的合理分布。逐步将服务全国市场或区域市场的服装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疏解,在首都圈里整体布局,同时配套将汽车、都市农业等项目主动外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