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历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石男城市之精神不在评选城市精神lsn45bq3 [复制链接]

1#

宋石男:城市之精神不在评选“城市精神”


一觉醒来,中国人或将发现自己正陷于 城市精神 的汪洋大海中。据《南方周末》最新报道,目前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12个地方已有或正在征集区域精神。省会城市里,除沈阳、福州、西安三市外,均已有或正在征集城市精神。此外,至少有33个县级城市公开征集过区域精神。2007年之前,区域精神多由地方政府自行总结,由领导确定之后,再公之于众。从2010年开始,地方提炼区域精神,更多依靠群众和专家 票选 ,但最终还是由党政力量决定。各地所推选的城市精神,多是空洞大词,有时听起来活像一个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譬如今年北京推出的城市精神是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上海则是 公正、包容、责任、诚信 。不少市民并不认同,有北京友就认为,北京精神应该是: 堵车、加班、还贷、沙暴 。实际上,中国各地的 城市精神 ,你很难当真。它们并非几代人在故土凝聚的理智和情感、光荣和梦想,却是地方长官心血来潮的意志表现,其口味轻重,因人而不同。几乎每个头头履新,都要精神饱满地折腾一下城市精神。譬如南京,早在2002年10月就公布了市民精神 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 ,如今却又在征集新的城市精神。新书记提出,南京要建设 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 南京精神 的表述,于是需要刷新。南京一动,江苏其他12个省辖市自然不能落后。这些地方都推选过各自的城市精神,但现在全部开始重新确定城市精神。再如我所在的城市成都,十年来推出了不下十个城市精神。我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推出的 东方伊甸园 ,政府当时花费数亿,号称 全球推广 ,搞得很多人以为成都要搞红灯区 东方伊甸园 听起来太像成人用品的牌子了,跟老军医很般配。后来主事者下台 东方伊甸园 也无疾而终。在中国,所谓城市精神,往往只不过是领导意愿。他来了,他逛了一圈,他想做点儿什么,嗯,前任制定的城市精神不够精神,得重新提 神 。于是将前任的文化理念和建设蓝图扔进废纸篓, 一二三四,再来一次 。数千万乃至数亿元的投入,只听得一声响儿。新的城市精神出炉,但是与文化无关系,与这座城市无关系,与城市里的民众无关系,只赢得领导慷慨激昂, 专家 帮闲帮腔,还有一小撮吃饱了撑的 热心市民 扭起欢乐的秧歌 这种城市精神推选活动,其实只是 命名运动 ,形式主义气味十足,于斯地生民却几乎没有任何益处。但为什么领导却乐此不疲, 年既老而不衰 ?个人以为,推选城市精神,既有计划时代的积习残余,又有群众动员的宣传考量。前者是要将城市里的一切都管起来,包括精神生活。即使事实上做不到了,也不敢公开说了,但仍要努力去管,去引导,去灌输。由此而操办一系列活动,主事者在经济上得实惠,在政绩上得体制内认可;后者则是美化这个城市,把胸部都拍肿了地拼命往好里说,每个城市都觉得自己最精神。这样可以忽悠市民,让他们忘记阴暗面,沉浸于 幸福指数 的幻觉与 城市精神 的豪情中。但这个目的很难达到,往往只是宣传部门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在我看来,城市之精神,决不在评选 城市精神 ,而在自治、自由与自我。中国的城市,向来缺乏自治传统。已故学者傅筑夫指出,中国的城,从古代到近代,从王都到郡县,都是政府根据统治制度的编制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兴建的。换言之,中国历代的城,没有一个是民众根据自己需要,把一个工商业荟萃的地点自行改建成为城市。中国所有的城,都是由政府兴建、由政府管制的。由于缺乏自治传统,中国城市的自由度与自我实现,都远不够饱满。真正的城市精神,一定是自治、自由与自我的。它不是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什么时候我们能有不再一致通过的价格听证会,有安全的校车,有不被强拆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完备的排水系统,有各种自治组织,这时,我们才好意思谈论城市精神。所谓城市精神,不在庙堂之上,不在大人先生也不在高头讲章,而在市井的小人细物。正如一位友写的微博:一个薄雾蒙蒙的清晨,雾气不是因为PM 2.5,只是自然景致。一个外地人早早在街边摆上煎饼果子的摊位,他不必担心城管的驱赶。一个上班族路过,顺便买一份早餐,他不必担心食物不安全。他们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因为经常买卖而熟悉起来,于是相互投以微笑 然后,煎饼果子多放了一撮香菜。这时,我们也许就可以说,我们有城市精神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